我和青年诗人余建国相识于92年夏青岛世界语文学笔会。余建国,38岁,出自于军人家庭。16岁那年不愿在父母保护下过快乐的“生活”,到山西大同当一名海軍通讯工程兵,后退伍到扬州供电局工作。 我感觉,余建国是一位艺术型的诗人、诗风、诗路呈多种不同的特色。正如一位诗评家说,他的诗有的写得厚重而深沉,有的诗写得明丽而清新。《殷红的相思》一书,最为典型表现他本人对艺术的注重,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语言技巧。“红豆涉过黄河连天的波澜/延续了它的相思/种在风雪飘飞的北方”(《殷红的相思》)诗语简约、凝练,优美地抒发现代人对爱情、幸福的向往,呈现九十年代抒情诗所具有的审美思维、品位和画感。《星星索》、《喷泉》、《枫叶》、《感情的冰雕》等诗,均属上乘艺术品位的意象色彩的现代抒情诗。“在融化的河流中/扩张、孕育、膨胀……/变幻着朦胧的羞涩的遐想”(《春》),诗以语言的灵性,从视觉、听觉、感觉方面,构成一幅感人的油画般的春天。 读诗有别于小说,需要细细嚼味。余建国心灵深处藏着对祖国、人民深厚的感情。根据不同题材的诗歌,他选择不同的但适合自己的语言表现方式,写诗歌颂身边平凡可爱的电力工人,歌颂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奉献、吃苦精神。他摆脱行业诗的“俗套”,选择新的诗歌语言载体,抒情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热情赞美年青一代架线工,是向世界输送光明和动力的普罗米修期神,称他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人。“铁塔似的圆规/为春天的中国和中国之春/呈现一轮燃烧的希望”(《春天的中国和中国之春》),甚至把架线工的艰苦劳动描绘像琴师轻捷奏出“一曲生活的香甜”(《架线工抒怀》)。诗洋溢出时代生活的气氛、特别是电工高空作业的矫健的身影,给了青年们许多美好的联想和鼓舞。 因为扬州人缘故,我最欣赏余建国写“扬州”的诗篇。《大运河》、《乡恋》、《白鹤钟情的故乡》、《古扬州随想》、《扬子江,我的母亲河》等,继承古典诗歌的美学和韵律,艺术描写天下二分明月是扬州的古城姿韵。诗里写古城扬州是“白鹤钟情”的地方,月光照着扬州隐隐的青山、流水,古城忧郁的小巷和古色古香的大明寺,把京杭大运河比作是“一条银色的思念”。而对扬州瘦西湖的描写,具有国画的意境:“四桥烟雨/朦胧着你珍藏的魅力/在吹箫的月色里/隐约着二十四桥/望春的诗心”(《乡恋》)。月光下,湖畔一派古朴宁静的田园风光,凉亭垂柳、绿草。北京诗人莫文征评价余建国吸收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精华,古为今用,引发出故乡情结、互转为艺源。 四桥烟雨秀。余建国写扬州的诗太少了,何园、个园、小盘谷、古城遺址等都没有写,希望他多写些古城“扬州”的詩篇,扩大扬州在世界的影响。(原载于1996年5月21日吉林书友周報)第3版(書林漫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