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百余年已过去了,如今每到3月8日,总有一些年轻女士不喜欢。
“妇女节”这一称谓,而商家每每借节日之名频繁上演的促销活动,也让一些男士难掩疲惫。
“妇女”二字引尴尬
大学二年级的小静是个90后,最令她尴尬的就是在3月8日收到男同学发来的“节日快乐”的短信,看到这样的短信她总会翻白眼,心里直犯嘀咕:“像我妈妈那样结婚生过孩子的女人才叫‘妇女’吧,我还小呢。”她说她总为自己被划为“妇女”一列而不甘。
与小静一样,不少80、90后都有同样的感受,在她们看来,没结婚、没生孩子的年轻女性被祝福“妇女节快乐”很尴尬。“女士节、女生节或者‘她的节’都好。”85后的上班族章芹说,“而且现在很多年轻的妈妈也不愿被称为‘妇女’,我们部门就是这样。”
记者发现,今年本地一些商场纷纷改变名称掘金“妇女节”市场,如皖西路某商场打出了“魅力女人节”的宣传广告,吸引顾客。
过不过节成鸡肋
到底过不过节?怎么过节?女性朋友们或许想法有所不同。“女人节狂欢火热进行,换季扫货人气产品XX元起……”从7日开始,市民姜女士的手机就收到不少“三八节”商店促销活动短信,但姜女士却没多大兴趣,“现在商场每逢周末、节日都在宣传打折做活动,太多了就没感觉了。”
有些单位还为女职工放半天假,但对于一些服务行业或刚上班不久的女性来说,却犹如鸡肋。“公司里我资质最浅,比我资历老的人都放弃假期,我怎么好意思不来上班呢。”章芹说,每月初是部门清算账目的时候,也是自己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即使想休息,但忙碌的工作却拖了后腿。
由于今年的“3.8”节正好是周五,半天假加上周末,最长可以休息2天半的时间。一些旅社趁机推出短途游,催热了女性旅游市场。“现在气温转暖了,我打算利用这两天半的假期去苏州玩玩,给自己过节。”7日上午,市区解放中路某旅社内,一位正在报名的女性市民说。该市民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连着周末,她也不会有出行计划,半天假可能只会在家里休息了。
节日太多男士疲惫
“情人节没走多远,妇女节又来了。”对于打算犒劳自己身边女伴的男士来说,吃大餐、看电影还是赠送礼物,这又是个“考验”心意与荷包的日子。
“妇女节当天送礼物感觉怪怪的,不是说3月7日是女生节吗?我就是7日送的。”市民林先生说,他为女友准备了一束玫瑰花。不过,林先生也坦言,现在各种节日太多了,每次都送太费心了,而且荷包也紧张。
市民张先生还没有女友,但他并不选择在妇女节送礼物给妈妈,因为接下来会有母亲节可以送礼物。他说,上小学时曾经在校门口前买过一元一枝的玫瑰花送给妈妈当妇女节礼物,但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就没有送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