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490
  • 回复0

[六安事儿] 一家四代撑起草根剧团6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家四代撑起草根剧团60年


  在上个月举行的“幸福六安 庐剧之乡”——庐剧小戏折子戏大奖赛中,来自金安区横塘岗乡百字安村的“万家乐”庐剧团登台演绎了庐剧传统经典曲目,赢得了在场庐剧专家和传承人武克英老师的夸赞。如今“万家乐”庐剧团在我市乃至周边肥西、岳西等地都小有名气,但作为民间半职业表演团体还有着一些不足和期盼。57岁的班主万文全,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对庐剧的热爱和坚守,以及对后人和他人的祝愿和期盼。
  “万家乐”庐剧团如今共有演员22人,说是演员,其实大家都是业余的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训练,一直靠传帮带走过了近60年。万文全的父亲早在1953年便创班,当时有二十来人,也就是喜欢唱戏的好友们聚在一起,没事时唱给附近村民们听。“那时大家也没啥爱好和文娱活动,农闲时附近乡亲就聚到我家来,父亲便把其他人招呼到一起,一台戏就唱上了,也没啥钱不钱的。”万文全在1981年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万家班。“当时我们班子里面26人,也都是业余的,人家说我们唱的不错,别的乡镇会有人出两条香烟,请我们出去唱。”万文全便带着大家唱出村唱出镇唱出区。
  万文全受父亲的影响,9岁便开始学唱《解放张家店》、《血泪仇》等样板戏,后来又专门学习庐剧唱腔。说到唱戏,万文全和妻子李道文便是因戏走到了一起。差不多20岁时,两人都是村里乡里唱样板戏的好嗓子,《沙家浜》、《红色娘子军》……一有演出,两人就常被安排在一起合作,出于对对方的爱慕也因为对戏剧的共同爱好,两人相识相爱。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两人便带着班里的其他人学唱排练一些经典庐剧曲目,《合同记》《白灯记》……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庐剧故事很快便被十里八乡的村民接受。
  “那时候我们剧班很有名望,附近好多村还有外乡人请我们去唱戏,一台戏能挣到上千块钱。”万文全回忆起1994年戏剧班迎来的轰动场面。因为看到了唱戏的“前景”加之班里新生力量紧缺,万文全便和李道文有意让三个女儿学唱庐剧。大女儿万丛丛和小女儿万兰兰,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姐妹花”,更是万家班子的台柱子。说到学戏,从八九岁开始学戏的姐妹俩都有许多话说,“一言难尽,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平时为了保护嗓子,啤酒、冷饮、瓜子等都很少食用。”不仅年少时学戏艰辛,日后登台演戏的辛酸也是很难用言语诉说的。“凡事都要吃苦,既然我们姐妹选择了就不抱怨,可是我们就怕别人不理解。女孩子到了嫁人年纪还在外抛头露面唱戏,农村里很多人都不理解的,虽然大家喜欢听我们唱戏,但上门说亲的都要求婚后不给唱戏了。”丛丛说自己的公婆虽然在别人面前也会夸自己戏唱的好,但是私下里总会劝她不要唱戏了。
  其实,姐妹俩一开始也没打算走唱戏这条路,辛苦不算还挣不到钱。为了生计,家中的二女儿便弃戏外出打工了。可是一想到父母的努力和期盼,加之后来也渐渐喜欢上了庐剧,姐妹俩便安心唱戏了。由于本地没有戏剧服饰市场,加之为了节省开支,姐妹俩没有首饰就拆下灯笼上的珠子亮片自己做,没有服装就自己买布缝制,当然各人的妆容也得自己琢磨着化。正是因为对庐剧的热爱,再大的苦姐妹俩都和父母忍受坚持下来了。丛丛刚怀孕时还在到处唱戏,“本来只唱四天的,可临时加戏,一连唱了十二天。”身体吃不消的丛丛在唱最后一场戏《牢狱产子》时,因入戏太深,悲情之下加上连日的辛苦,唱到动情之处竟真的昏厥在场上。本身唱花旦的丛丛,有时候因为班里男演员少,不得已就得扮唱丑角。“救场如救火,不得挑角,因为我喜欢庐剧。”丛丛笑着说她也给女儿万瑞春做了榜样。十七岁的万瑞春同样喜欢唱戏,现如今已从安徽艺术学校毕业,开始成为“万家乐”戏剧班的新生力量。
  刚开始“万家乐”只是在农闲时演出,后来演出渐渐多了,再后来又遭遇冷落。“前几年,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彩电,都在家里看文艺节目了,谁还请我们唱戏呀?”不过,终归还是有人喜欢传统庐剧,去年一年万文全就带着大家外出演了四百多场戏,不过他表示看戏的多半是老年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热爱庐剧。万文全也曾试着改编新创一些曲目,但苦于没有接受过正规学习担心破坏了庐剧传统的要素,于是他期盼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帮助,寄希望于万瑞春和众多的新生力量,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更能发扬庐剧。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