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的一个持续性话题,而今年更是被大家称为“最难就业季”。我市一些高校毕业生也在就业中遇到了难题:一方面难在他们对工作岗位期望过高,另一方面难在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要求。或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学历已不再占有绝对优势,转变就业观念以及提升自身技能势在必行。
毕业生:难寻期望岗位
暑意正浓的7月上旬,是高校毕业生离校的日子。在怀揣毕业证走出校门的时候,大家除了离别的伤感外,还夹杂着一些就业愁绪。从合肥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孙磊回到六安家中,面对亲友的关心很是着急,因为至今他还没找到一份称心的好工作。“从大三就准备考研结果英语没过,参加公务员省考又差了几分,在合肥转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啥好工作。”其实,孙磊离校前得到了合肥一家公司文秘岗位的机会。“专科生也能胜任的文秘工作,我肯定不稀罕。”在孙磊看来,本科学历的他在校学习了系统的管理知识,理想的工作应是行政办公或管理岗位。“干嘛不在六安找工作呢?” “选择大城市大公司,不仅仅是在乎薪酬,还想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孙磊计划过几天去南京、杭州碰碰运气。
“国际经济与贸易,四年前刚上大学时挺热门的,如今在六安找工作难得很。”“市场营销更注重能力,可我们专业实践比较少。”皖西学院一些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寄希望于读研来应对目前的就业尴尬。市场营销的本科毕业生徐洁告诉记者,有很多专科生会选择普通公司普通销售的工作,而她们很难接受与专科生甚至高中生从事同样的底层工作。
在走访中,“大城市、大单位、大公司”几乎是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初步期望,“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成了他们抱怨就业难的原因。
用人单位:学历不等于能力
从年初的“春风行动”到“2013年合肥经济圈人才招聘会”,再到上个月举行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无论是专场招聘会还是常规招聘会,都不缺少高校毕业生的身影。多场招聘会上总会出现同样的现象:高校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而用人单位叹息“专业人才难求”。
记者曾跟随我市一家食品公司人事专员江安参加过多场招聘会,但都没能招到一个完全胜任岗位要求的品管员和研发人才。“食品工作无小事,我们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江安不得不再次参加又一场招聘会。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学历并不代表一切,能力和岗位才是最重要的。
在多场招聘会中,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倾向有工作经验、实践技能的求职者,但那些有着学历刚出高校大门的毕业生所缺乏的正是经验和实践技能。
在我市上个月举行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13场招聘会中有1109户企业提供了18225个就业岗位,其中行政办公、企业管理、IT操作、工程技术等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有6381个,而只有1484名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意向性协议,大大低于签订协议的4897名进城务工人员。除了高校毕业生抱怨的专业不对口、薪酬过低、没有发展空间等理由外,无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差也无疑是他们未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学校:观念需转变能力待提高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德明介绍,“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并不是说不需要人,关键是他要的人员能不能胜任所在的岗位。”他认为,最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要高于普通本科生,一大原因则是市场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作人员,很多本科生不仅缺少实践能力还看不上,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则对岗位要求更加实际。
“大家以往总认为岗位和专业要对应,比如学师范专业的就一定要去教书,现在学生们的就业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另外过去学生们看重薪资报酬,现在更注重发展空间,一些小单位一些基层岗位也愿意接受了。”皖西学院学生处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贤林认为,学生就业观念发生的改变,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就目前来看,学生们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或参加“三支一扶”、考研、考公务员、自己外出找单位等多种方式,就业情况还不错。
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得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周贤林和朱德明两人都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中有学历没能力、有文凭没水平的情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而他们的就业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和就业观念等都有待提高。(张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