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448
  • 回复0

[六安事儿] 从村务中走出的“黑包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3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级家产到底有多大,村里每月收支如何,自始至终都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但对舒城县城关镇仁和村来说,群众心中对村级收支是亮堂的,源自他们有一个好监管。


  杨应寿,这位近70岁的老党员,从事村务监督工作已经多年。2010年,经过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推选,他当上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任职以来,杨应寿兢兢业业,秉公办事,群众称他是村里的“黑包公”、群众说话的“代言人”。


  坚持原则,敢于监督
  2010年,在全镇开展三资清理期间,杨应寿与村两委一道认真对村级三资开展清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防止村级资源、资产流失,他召集了其他监督委员会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对全村剩余零散集体土地逐一丈量、登记、造册,并与村集体台帐进行核对,确定资产资源增减。


  农村资产处置也是群众关注热点。杨应寿在村级集体资产盘点登记上,与村同建账、同造册,并且,在每年年终在党员大会上进行村级资产处置、使用、收益报告。对集体企业、房屋出租合同签订,实行合同管理,动态监督,在年初时登记,在年终时审查,时刻掌握合同兑现情况。对村级财务审核,他丝毫不手软,一方面认真审查财务事项,一方面监督村级财务收支公开。多年来,杨应寿尤其重视村务公开内容是否真实,对有异议的,或者群众不明白,他主动寻根求源,直至一清二白。


  作为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应寿坚持原则,不拍得罪人,敢于监督。


  办事公道,村民放心
  如果办事不公,就失去公信力。自从担任村务监督组长直至监督委员会主任,杨应寿始终坚持一个“公”字,以办事公道赢得群众放心。在农村,老百姓最关心的村级支出不合理,最担心村干部乱花钱,为了消除群众猜疑,在财务单据审核把关上,他对每一笔收支进行逐逐项登记、审核把关,对有异议的支出作出登记,然后向原始票据上签字的经办人、证明人、审核人、审批人进行求证,并详细记下事由和数额,以便向群众解释,并复制多份,方便群众查询。


  如今,在城关镇仁和村,对于村级事务管理,村民放心了,干部省心了。也正是杨应寿办事公道,监督有力,架起了村民与村两委成员的互信“桥梁”。


  主动参与,源头监督
  在村级财务监管上,杨应寿轻车熟路。在村级公益管理上,他也是“能工巧匠”。在每次村级重大事项和事务上,他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到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公开全过程。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农村扶持力度增大,一大批财政奖补工程项目在农村实施,工程质量监管、资金使用监督,成了杨应寿新的履职。仁孔路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道路长、工期大,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杨应寿始终站在施工一线,监督工程质量。并与其他监督委人员一道,对施工工程量进行现场复量、核审,确保数据准确,为工程决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把监督融入到村级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让监督更加全面有力,杨应寿始终这样认为,他也是这样做的。


  忠于职守,善于监督
  在村务监督工作中,杨应寿学会了善于监督。他从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知识,他熟悉村务流程,工作开展得心应手。他当过村干部、当过村民组长、当过企业会计,娴熟的业务,让他在村民中扎下了信赖的种子。


  多年来,他在监督岗位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秉公办事原则。严格按照村务监督委员会规章和政策规定实施村务规范化、制度化监督,不仅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也维护了村两委形象。他不做老好人,不怕得罪人,用原则去监督。有一次,他在审查2011年第四季度村收支单据时,发现在发给老干部年终慰问金时,开支据上有在职村两委干部名单。他认为这是不符合政策规定,对其进行了纠正,加盖了“不予入帐”章。


  虽然年岁已高,但他的监督脚步没有停止,杨应寿说,“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监督能力,多到村民中去,多和村民交流沟通,多听取村民的意见,多了解村民的关注焦点,多为群众说说话”。(郭登安)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