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2013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揭晓,我市金寨县郑家几代人80年来义务接力为红军墓守墓的事迹感动了江淮大地,荣获了2013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
在金寨县长岭乡,郑家4代人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家人的好口碑并不在于他们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在于几代人心手相连地坚持做着一件旁人看来再平凡不过的小事——— 守墓。只不过,守的是与郑家人毫无血缘关系的红军墓。
事情还要从80年前那场惨烈的战役说起,1934年11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清剿”,红25军82师800多人在霍山、潜山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活动。12月初,部队在行至乌凤沟时,遭到敌十一路军 194旅387团的伏击。红军奋起反击,终因地形不利,血战数小时后,仅200余人突围,600余人壮烈牺牲。
郑长林亲眼目睹了战事的惨烈。战斗结束后,郑长林和当地乡亲在天黑后出门,挖几个大坑把红军的尸体偷偷掩埋了。
从郑长林亲手安葬烈士遗体的那一时刻起,郑家人和红军墓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担起了红军墓义务守护员的责任。从第一代守墓人郑长林,到第二代守墓人郑学才,然后是郑以清和郑为栋,4代人与红军墓相守相望,而这一守,就是80年。
解放后,郑学才就在墓旁搭建起一间简易房,白天采石修墓,晚上守墓。村民们都说,他把红军墓看得比自己的祖宗墓还要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郑学才和家人对红军墓进行了多次修缮,用几年的时间将分散的红军墓迁到了一起。2000年后,身体每况愈下的郑学才被孙子郑为栋劝到山下镇上居住,郑以清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烈士墓的专职“守墓人”。
2002年3月,郑家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两万多元钱买来水泥、沙石等建材,与村民组的男女老少们齐上阵,挖土抬石,用3个月的时间义务为烈士修缮了一个主墓,建起祭祀台,栽上了青松翠柏,竖起了“红军烈士墓”的石碑。
郑学才因病去世后,为完成他的遗愿,儿子郑以清和孙子郑为栋在2004年用全家辛勤劳作挣来的 5万多元完成了另一处红军烈士墓的建造。当年6月,工程竣工后,周边的乡亲们自发买来鲜花和鞭炮赶来祭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当地政府也先后投入十几万元对这两座墓进行了重修和扩建。2007年,这里被金寨县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墓也越来越广为人知,经常有人自发前来祭拜。
如今,年迈的郑以清仍在距烈士墓不足一公里的老屋中为烈士守墓。通过爷爷、父亲的“言传身教”,祭扫、守护红军墓的这一“郑家传统”已经融入了郑为栋的骨子里,“父亲现在年纪大了,将来我要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守护这片红军墓,把这个使命传承下去。” (杨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