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4日在六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 毕小彬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迎难克坚,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预计,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13.5%。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稳增长,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及时落实并出台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全年减免缓各项税费16亿元,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亿元,预计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新增规模企业179户、总数达到949户,其中亿元企业401户、10亿元企业19户。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强力实施市重点项目“253”工程,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8亿元,增长22%。首矿大昌300万吨钢铁、华电六安电厂二期、华润啤酒/水饮品双百万吨、武钢霍邱冶金工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园区共建招商,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对接,成功承办中国光彩事业六安行活动、第四届中国(六安)国际羽绒博览会,预计招商到位内资830亿元、外资3亿美元,分别增长17.5%、16.8%。落实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增长政策,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增长13.5%;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增长8.7%。加强银企对接,新增贷款136.1亿元,增长19.8%,增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35亿元、项目贷款4亿元。直接融资23.9亿元,获批发行2013年城投债16亿元。
(二)夯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实现粮食总产88.8亿斤。组织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试验,水稻单产和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全省最高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168”工程,预计加工产值突破700亿元,增长14.5%。舒城县、霍山县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面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实现茶叶综合产值48亿元。扎实推进百万亩油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荣获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77家、家庭农场145个,流转土地和规模经营244.6万亩,金安区圆满完成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全市农业“三品”认证总数达204个,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入选央视“2013中国十大最具魅力农产品”,霍山灵芝、金寨板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切实增强农业保障能力,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1.5亿元,裕安区连续三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一等奖。
(三)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袁隆平院士亿牛工作站和博微长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挂牌,填补了全市空白;申请发明专利 824件、授权 124件,分别增长 84%、148%,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5个,预计实现产值307亿元,增长14.5%。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市示范园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扎实推进商标品牌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安徽名牌产品17个、安徽著名商标41件。完成旅游业发展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共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30亿元,分别增长33.3%、36.8%。加强节能减排,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4个、污染减排项目68个。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霍山县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实施“森林增长工程”43.2万亩,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7个,霍山县成为我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舒城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全面启动。
(四)促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和收费“一表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强化规划及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金寨农村金融改革扎实推进,金融组织体系、信用体系和服务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六安农村商业银行获批筹建,5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建立综合治税平台信息系统,“营改增”扩围试点改革有序进行。全面开展清理“吃空饷”和市直单位编外聘用人员管理工作,启动工商质检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化城区基础教育改革,稳妥推进城区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五)统城乡,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完成第二轮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三年实施计划,当年实施7大类91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政府性投资42亿元,苏大堰和大雁河综合治理、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快速推进,其中亚锦赛场馆、城北橡胶坝等47个项目建成使用。开展征迁拆违百日会战,全年征迁面积206万平方米、是前三年的总和,拆违16.87万平方米。加快东部产业新城建设,调整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完成西部生态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凤凰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工。深入开展“五城同创”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霍山县荣获“全国文明县城”称号。推进县城总规修编,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面实施美好乡村首批231个中心村特别是83个重点示范村建设,5个乡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启动“三线三边一点一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11条、总里程644.7公里,改造县乡道路646公里、危桥102座,建设城市公交换乘中心和首末站10个。强力实施金寨“5+1”项目,大别山职业学校和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实施“整村推进”196个。深入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加快融入合肥经济圈,寿县、霍邱、舒城与合肥市结对合作不断深化。
(六)添活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开展中国梦教育活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张仁强、张仁秀兄妹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颁奖盛典。寿县荣获“中国书法之乡”,霍山县荣获全省文学创作先进县。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 47亿元、增长10%,新桥国际阳光半岛、悠然蓝溪、保利文化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加快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选择12个村开展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提前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396所,新增省级示范普通高中3所。依托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和裕安分院。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新批准民营医疗机构2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亚洲赛艇锦标赛。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7.2‰。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第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人防、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气象、地方志、防震减灾、老龄、妇女儿童、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七)惠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实施小街巷综合整治、平价商店建设、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一卡通4项市级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4亿元。稳定和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4%。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2.73万套,基本建成1.84万套,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长安厂、三里街地块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霍山县再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健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包案处访和网上信访活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市信访形势稳定可控。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快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
(八)转作风,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改进作风,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完善政府议事制度和决策咨询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认真办理《关于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的议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的议案》等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96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吸纳“关于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等调研成果,办理政协提案215件。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推进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规范化管理,建立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和规范性文件,审批项目精简率81%,保留项目全省最少,废止规范性文件 97件。深入开展“社会评窗口、万人评科长”活动,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回应网络问政,市政府网站在2013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列地市级政府网站第15名。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项目、财政预算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其他专项资金审计。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1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四年来,我们沉着应对形势变化,积极抢抓难得机遇,团结拼搏,砥砺奋进,开创了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由564亿元增至1004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收入由52.1亿元增至127.7亿元,年均增长25.1%;规模工业增加值由187.1亿元增至400亿元,年均增长 20.4%;农业总产值由 249.1亿元增至372.4亿元,年均增长4.5%,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综合排名由全省第 12位上升至第 3位。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3.5:42.3:34.2调整为20.6:46.9:32.5。工业化率由33%提高到39.5%。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3亿元,建成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7.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66.2万人,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3公里,新建改建国省干道209公里、县乡公路1022公里。治淮3项骨干工程和重点地质灾害点治理全面完成。电力、通讯、网络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政府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先进地区称号。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比重由61.7%提高到67%,实现税收由27.3亿元增至89.3亿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累计招商到位内资2441.4亿元、外资9.8亿美元,年均增长44%、22.8%;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 26.2亿美元,年均增长24.3%。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累计投入民生支出211亿元,惠及710万城乡居民。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6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 7320元,年均增长16.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8.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9.2万套,改造农村危房7.59万户。公共教育、文化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2.88%,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四年,我们有着太多感慨和激动。这四年,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先后亲临六安视察指导,对老区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给予我们特别厚爱和极大鼓舞;这四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规划,把六安纳入规划范围,给予我们特殊帮助和大力支持;这四年,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加快皖北及沿淮部分市县发展、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等重要决策部署,为我们加快发展赢得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今日六安正处在积聚实力、充满活力、彰显魅力的重要发展阶段。成绩来之不易,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历届班子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实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去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四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效能和绩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