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满山的林木是绿色银行,然而对金安区燕山林场的职工而言,他们曾经长期经历着守着“绿色银行”过苦日子的困境。
位于金安区毛坦厂镇的燕山林场是一家国有林场,复建于1965年,距市区60公里,东与舒城接壤,西与霍山毗邻,经营面积1.76万亩,活立木蓄积约10万立方米。这个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国有“老字号”林场,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缺乏营利功能、债务负担沉重曾一度使林场举步维艰。
“林场的林木、土地等经评估约值30亿元,但是前些年困难时,职工工资只能拿30%左右,还曾连续几个月开不出工资。”7月21日,燕山林场场长赵光平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那时林场职工戏称自己“三不如”——基础设施不如农村,手中没地不如农民,生活水平不如社区居民。
如何在守护好这片山林的同时,改变“三不如”的境况呢?这道现实的难题像山一样压在燕山林场全体职工的肩上。
从辉煌到“衰落” 燕山林场有燕山寨、梁家冲、大岭、旗岭等5大作业区,在册职工有85人,其中退休44人,在职41人。在计划经济时代,燕山林场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样,拿着同样的档案工资。
现年50岁的副场长管律是“林二代”,他的父母及岳父、岳母都曾是林场的职工。1983年进场时,他才18岁。他回忆,当时林场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收入还可以”。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代,燕山林场一直是财政全额拨款,辅以其他收入,职工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
但是,良好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深入,燕山林场被确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此后,随着国家保护森林资源、限制森林采伐等政策的实施,由于缺少资金投入、自身没有营利能力等原因,此时的燕山林场已经“风光不在”,进入了举步维艰的艰难时期。
在此期间,林场职工长年只能拿到30%工资,每月到手的工资仅够勉强度日,很多职工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贫困境地。在1995年前后,林场曾几次连续数月发不出工资。“很多职工家里揭不开锅,当时的老场长奚树俊把自己的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款给职工发工资。”林场职工曹继回想起那段艰苦岁月至今唏嘘不已。
思变谋划“出路” 艰难时期,燕山林场从实际出发,允许部分职工自谋出路,陆续有20多名职工选择停薪留职外出打工或创业,但是怀着难以割舍的感情,许多职工继续默默坚守,服务林场。
“工资拿不全,但管护任务还得完成,前些年山上长年离不开人,既要防盗伐,又要防火,任务很重。”副场长徐万军今年46岁也是“林二代”,1987年进入燕山林场后,28年来没有离开林场过。他告诉记者,虽然工作艰辛、收入微薄,但职工们并没有动过采伐、贩卖林木来增收的念头。
用曹继的话说,这是因为职工对林场都有深厚的感情。“燕山林场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些年来,待遇差也没有人愿意进场,所以老职工是在林场干了一辈子的,年轻一点的就是从小在林场长大的。”在他看来,从林场走出去的职工也并不是嫌贫爱富,这些职工主要是想减轻林场的经济压力。
徐万军告诉记者,在艰难时期金安区政府并没有忘记林场职工,一直在努力提高财政拨款份额,但由于林场缺乏自身“造血”能力,负担又相对沉重,艰难困境仍然难有改观。穷则思变!留守林场的职工在挑起管护任务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脱困。
“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森林抚育和生物防火道建设等项目,另一方面把眼光投入到市场中,2000年以来,先后利用自身技术承接一些道路绿化管养项目。同时,还建立了50多亩的苗圃。通过大伙的努力,实现年增收近100万元。”据赵光平介绍,到2015年时,全场职工时隔20多年终于拿到了超出期望的工资额。
林场职工罗国胜说,不仅是职工收入见长,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下,还理顺了职工工资人事制度,并先后为职工办了一系列的惠民实事。例如,通过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大部分职工告别了居住多年的阴暗潮湿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借“东风”重“造血” “眼下,林场债务负担依然很重,前些年光欠下职工的工资就达到1200多万元。”赵光平说,在此情况下,林场除了紧抓政策机遇,从政府争取更多的项目外,利用当前实施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及创建森林城市等带来的市场“东风”,发展更多的相关产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森林资源是燕山林场最大的优势,也是林场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赵光平告诉记者,在守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燕山林场正在积极探索通过利用森林休闲旅游,发展多种特色经营。据介绍,目前林场正进行旅游招商,计划利用林场优质生态资源,以及将军石、燕山寨、古炮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吸引投资商来发展休闲旅游。同时,发展林菌、林药、林禽等模式的林下经济,实现经营方式多元化。
除了森林资源,对燕山林场而言,对林场有着深厚感情、拥有丰富林业工作经验的职工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在采访中,徐万军告诉记者,2015年6月份林场已注册了一家有害生物防治公司,计划将林场的闲暇富余劳动力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承接景区、城区的一些林木病虫害防治业务。“这是全市第一家专业性公司,预计发展情景会很好。”此外,他还透露,林场正在东桥镇承包土地建设苗圃,“过去我们承接绿化工程时,所用苗木均从外地采购,等自己的苗圃基地建好后,可以实现自产自销,这等于说也是在间接盈利了。”
在艰难时期,为减轻林场负担,职工们走出去自谋生路;而如今,林场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并且下一步发展急需人手时,在外职工回归的心情更加急切。“目前,已经有近十名职工提出复职申请。”虽然已经工作了28年,但徐万军坦言,他的干劲也是越来越足。“一方面是源于对林场的感情,而另一方面也是林场逐渐向好的趋势。”他坚信,随着国有林场改革带来的机遇和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梦想照进现实的日子,离职工们已经不远了。(记者 储勇 张世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