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记者从市公安局了解到,我市2015年以来共发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000多起,市民被骗金额达3000多万元。公安部门指出目前出现在我市的有电话、短信、网络共3大类14种诈骗方式,市民需加以防范。
网络配图
骗局就在身边
2015年3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警方联合我市公安部门,在我市境内打掉了一个利用婚恋网站实施原油投资的诈骗团伙,犯罪嫌疑人利用这个网络诈骗平台,使得至少30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达1000万元。2015年7月,市民谢先生收到一显示为银行客服号码的短信,其按照短信内网址操作,后发现银行卡内2630元被转走。2015年12月15日,网友“silence517518”接到了假冒公安局电话实为显示“+5643378000”号码的电话诈骗事件。
近几年,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了严范和严打工作,侦破了一批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案件,抓获了一批涉案犯罪嫌疑人。但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此类案件仍是多发。
记者从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了解到,电信诈骗在我市从2011年开始逐渐发生且越来越多。主要是近几年电信、网络、银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强,犯罪分子抓住受害人防范意识差的特点或受害人想轻松大额获利的心理,对不特定公众实施诈骗活动,其行为极具隐蔽性、欺骗性,犯罪成功率较高,同时也加大了案件的侦破难度。
14种诈骗伎俩
从全市近几年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统计分析看,主要有3大类,分别是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网络QQ或微信诈骗,共计14种诈骗方式。
“以前常见的有冒充公检法诈骗,还有手机短信链接发送木马病毒的,这样的案件防范难度很大。”根据刑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了解到,电话类诈骗,主要有骗子冒充公检法人员、医保社保工作人员、银行运营商客服人员等,以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往指定账户汇款;冒充领导、熟人推销物品或借钱;冒充“黑社会”要求受害人交赎金等;冒充财政、税务等部门工作人员以补贴退税为由诱骗受害人进行转账操作;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人员提供机票改签进行转账诈骗;冒充供求军用物资诈骗受害人货款。短信类诈骗,指的是骗子群发短信,以中奖短信、低息贷款、发送携带木马链接、索要欠款等内容短信,取得受害人信任,继而诱使其往指定账号汇款。网络类诈骗,分别有盗取假借QQ、微信用户诈骗;兼职刷信誉;申购基金;“网购”诈骗等。
“四不”原则防骗
从2011年起,我市就成立了“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宣传防范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知晓电信网络诈骗伎俩,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上当受骗。目前,全市公安、银行、电信、移动、联通、教育等22个成员单位开展了“群发防诈骗提示短信”、银行柜台ATM机张贴提醒标语、通过学校发放100多万份“警民携手共防诈骗——致全体学生及家长的一封信”等一系列宣传防范工作。
而从前期的案件中,刑警支队相关负责人提醒两大群体应特别注意。一是喜欢上网购物的群体,时常会遇到网络诈骗,包括QQ诈骗,淘宝,消费的钓鱼网站等。另一群体就是对网络、通信知识不是很了解的中老年群体。如何防范这些骗局?民警提醒广大市民要做到“四不”原则,即不轻信不明讯息、不透露个人信息、不打开网站地址、不轻易汇款转账,此外还要在第一时间拨打110进行咨询或报案。(沈夙婉 记者 张静 来源大别山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