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摊哥’孟侃哪里去了?”近两年,省城爱心人士一直打听着孟侃的消息。曾经,生命垂危时,孟侃坚持在街头摆摊挣医疗费。此事经本报系列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在成为励志榜样后,2014年4月以后,孟侃渐渐“消失了”
“我找到‘摆摊哥’啦!”前日,一名爱心人士激动地拨打本报962000热线,称孟侃现在和两位盲人推拿师一起在省城开起了一家盲人推拿店,“他想带着别人一起创业,听说有人辞职去他们店里帮忙呢 。”
学拔火罐,想着靠手艺吃饭 昨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来到省城徽州大道与青弋江路交口附近,路边新开业的“好漂亮盲人推拿”店非常醒目,店面一侧还挂着“残疾人就业安置点”的牌子。店面广告显示,它是今年3月6日正式开业的。
走进推拿店,见到了久违的孟侃,他正身着工作服摆弄着拔火罐,两名戴着墨镜的盲人师傅在一旁交流着推拿经验。“前年我没有再摆摊卖鞋了,流动摊点的确给执法带来了困难,当时我就想着学习一门技艺。”见到记者,孟侃很惊喜,诉说着这两年的状况。
考虑再三,孟侃在合肥一家大型推拿机构里当起了学徒。“我第二次手术成功之后,肺上不用再插管子了,可是伤口仍然没有复原,自己每天都要换纱布。”孟侃说,因为没法用力,不能学推拿,就专门学习拔火罐技术。
三人齐心,盲人推拿店开业 两年的时间,孟侃就出师了。也是在学艺期间,他认识了两个想靠自己双手吃饭的盲人师傅。
“我们就商量着一起创业,大家拿出了毕生的积蓄。”孟侃说,每人也就两三万元,都是从牙齿缝里省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酸的故事,有时候聊天,说着说着都能哭起来。”
盲人师傅之一的李陆平是个“90后”,视力一级残疾。“我是黄山祁门的,从小眼睛就看不见。”李陆平说自己心里受不了别人的施舍,就来到了合肥,学习推拿,想靠手艺吃饭。另外一个盲人师傅陈小三则来自宿州,“我曾在宿州街头拉二胡卖艺,没有地方住,就露宿街头,夏天太阳大,身上都晒伤了。”陈小三还曾到杭州等地找工作,“现在,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就想靠自己的双手来创业。”
好友帮忙,对未来充满信心 店面刚开张没两天,一个名叫于小艳的“80后”姑娘找上了门,说是要来店里工作。原来,于小艳和丈夫在合肥打拼多年,各自都有了不错的工作。但听闻好友孟侃开店的消息,跟丈夫商量后,于小艳就把自己的工作辞掉了。“如果有女性顾客上门,他们三个大男人怎么工作呢?”于小艳说,自己知道创业不易,也没想拿多少工资,就是想出份力。
从6号到昨天,推拿店已经开业好几天了。“我们接待了七八个顾客吧,还有好多人想加入我们。”孟侃说,他把店里的情况大致向那些人介绍了下,“虽然现在生意不太好,我们还是打算接纳他们。”孟侃说,大家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店里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到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创业平台,可以帮助更多的想创业的人。”
人物回顾 2011年7月,28岁的六安小伙孟侃走进了公众视线。这个肺功能严重衰竭、肺叶也被切去半片的小伙子,没有自暴自弃,每天拖着虚弱的身体,依靠一根软管维持呼吸(当时被称为“插管哥”),和一个面部有残疾的表姐一起,在合肥四处摆摊,维持生计。孟侃的经历被包河区城管执法大队发现后,他们主动帮助孟侃找摊位。
当年7月11日,这一事情经本报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本报组织了“少一次打的,来买一双孟侃鞋”活动,为其筹集了十万元善款。到了10月29日,安徽、上海知名医学专家联手,终于让孟侃摆脱了肺部的插管(本报一直跟踪报道)。“摆摊哥”的励志经历开始被人津津乐道。2011年底,国家语委公示年度新词,“摆摊哥”列入新词之中,成了励志的代名词。据悉,孟侃还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目前草稿已完成。2014年4月,得知郭成霞卖袜为绝症妹妹筹医疗费(本报曾连续报道)一事,孟侃亲力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