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毛坦厂 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 “高考工厂” 其实 毛坦厂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事物 不信? 那就跟着小掌君漫步老街 寻找古镇中的古韵吧
毛坦厂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最南端,曾因明清“茶马政策”,商旅辐辏,舟楫快利。古建群、老手艺,以及许许多多因历史原因消逝和正在消逝的人文奇观,至今,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光旅游。
当提到民间传统手艺时,大家对那些在民间积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文化,如今大多只能留存在部分人记忆里的现象,都深感遗憾。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民间传统手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值得思考的是,这些民间传统手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
木匠(又分圆木和方木)
木制瓦钵火篮(取暖用具)
挂面匠
篾匠
竹器手工坊
冷寂的铁匠铺
❤ 承古斋:徐天元大红袍油伞店
“承古斋(徐天元大红袍油伞店)”位于毛坦厂明清老街中段。
相传,大红袍油纸伞始于清道光十三(1833年),其构造结构可分为伞把、套上下篓、长骨、寸骨、伞纸、油面、伞顶。全手工作业,经下料、铲青、刨节、制骨、插键、揉油、穿花绕线等几十道复杂工序而成,伞骨粗细均匀,骨缝油透,三层油纸松紧一致,日晒不裂,雨打发韧,不变形,经久耐用等特点。大红袍伞制作技艺出现在小镇的准确时间,现今已不可考,但“徐天元伞店”自清朝末年徐修生老人的祖父做起,工艺由徐修生老人的祖父传给其父亲,由其父亲传给徐修生本人,历经三代,传承逾百年之久。
早春的阳光照亮古朴的拐角楼,现龄82岁的徐修生老人坐在店内制伞,古朴安详,焕发思接百年的生动。据老人介绍,雨伞为鲁班之妻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油纸伞的发明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后。晚唐时盛行,明朝时开始在民间普及。纸伞除了遮阳挡雨,还是婚丧嫁娶风情民俗中不可或缺的礼仪用品,承载着“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傘”,从繁体字角度看,是人字头下面四个“人”字,自古寓意为五子登科;伞骨为竹,代表长寿,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恩爱百年,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多少类似《白蛇传》的经典爱情;红色是我国的传统色调,寓意大红大贵;怀旧与浪漫,戴望舒《雨巷》,是多少人心中美好浪漫的经典印象;高贵典雅,旗袍+油纸伞,更是中国古典高雅美的标志……
25年前,徐师傅所在的县二轻局企业毛坦厂雨伞社在市场竞争中“失守”,店里的职工各谋生路,只有徐师傅一个人咬牙坚持。然而,时代变迁,移风易俗,油纸伞已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其工序繁杂,一天只能做一把伞,才卖几十元,而且成品还不一定能及时卖得出去。原先一家人的生活全指望他的手艺,但制伞挣得的钱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年事已高的徐师傅,很想将这门传统手工艺传给儿子,但儿子的表现却很冷漠,他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学习传统手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油纸伞作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隐退,但它的民俗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曾经势弱的传统手工艺,正在以一种逆袭者的姿态,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该镇党委、ZF高度重视徐记牌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将此作为独具特色并极力宣传推介的代表性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区市及省重要文化旅游产品展销会。
该镇还解除徐修生老人的后顾之忧,通过社会保障金、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困难补助等形式鼓励传承。该镇文化站站长刘毅说:徐天元大红袍油纸伞系金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不仅仅限于大红袍油纸伞,下一步还将准备收集、整理、研究传统老手艺制作技艺,建立原料基地和传统工艺作坊,培养技艺传承人,并结合当前旅游,计划为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开辟“舞台”,并纳入旅游纪念品开发名录,使之成为旅游商品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有助于这些老手艺产品的推广,让具有传统特色手工艺存续并发展下去。
当匠人为古老的街道注入新鲜血液时
往往都能令指尖的艺术重新绚烂绽放
毛坦厂镇致力于明清老街打造老手艺聚合分享平台
于发掘民间工艺的组织“自然造物”
让平常的旅游“活”起来
也为寻找一把开启古老手工艺新生之门的钥匙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 (戴望舒《雨巷》)
欢迎大家来毛坦厂小镇做客
邂逅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