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学校组织去春游,去那么远的地方,感觉有些不安全啊。”近日,一位网友在本地网络论坛发布的一则帖子,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有回忆起童年时春游经历的,有惋惜如今的春游逐步淡出学校教育的,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位家长提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值得注意。那么如今,春游到底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又有着何种意义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网络配图 网友:春游渐淡去 与很多渐已消逝的游戏、玩具一样,“春游”一词,在众多80后、90后的记忆中,是那段时间,最为期盼,也最为深刻的记忆之一。“记得那个时候,最盼望的就是春游了,虽然去的地方并不是太远,但集体出去踏青、游玩的感觉,还是觉得很有意义。”市民方女士笑着回忆说。方女士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老师宣布某某时间要春游的消息后,同学们都会提前准备好水果、面包等等,在春游当天,更是一路欢歌。“虽然每次回来,还要写游记、说心得,但依然觉得很有意义。”方女士说。
和方女士一样,身为80后的市民张先生,如今,孩子已经上小学,不过记忆中的童年春游经历,自己的孩子一次都还没有体验过。“每次和孩子,说起自己春游时搞笑的事情,他总是很羡慕,”张先生表示,“也有可能是担心安全问题吧,确实也能理解,那么多孩子一起出去,确实挺不放心的。”
探究:古有游春乐 那么,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哪些关于春游的记载呢?记者通过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并查询资料得知,关于“春游”可追溯至古代。据资料显示,春游又称游春、探春、踏春和踏青。汉蔡邕有琴曲《五弄》,其一名为《游春》,晋谢万有《春游赋》,大概是“春游”一词最早见于现存文字记载的了。至于民间的春游习俗,在先秦即已存在。
中国古代春季有名的“上已节”(三国魏以后一般定为三月初三),男男女女穿上春装倾城而出,或到山谷采摘兰草,或到水滨嬉戏洗浴,或到郊野宴饮行乐,认为可以拔除不祥,名之曰“春禊”。先秦的春游则并不限“上已”一日。《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道出了青年男女春日去东门外探春的情景。汉以后,游春活动在诗文中经常有所反映。到了唐代,春游是在元宵收灯后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春之末。
部门:春游变“研学旅行” 之前,校园春游安全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受此影响,各级教育部门确实收紧了学校组织春游活动的计划。不过,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考虑到春游对于学校教育,以及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重新鼓励并开展“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
4月8日,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春游”有所变化,主要以“研学旅行”的方式来开展。目前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局都已经下方相关文件,推广并积极开展活动试点。记者查询了解到,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实际上,研学旅行是我们教育部门一直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我们市有很多学校都是研学旅行的试点学校,不少学校都推行得不错,效果也非常好。”该工作人员介绍。
学校:安全放第一 市教育局基教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我市一直坚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学校之一,皖西中学近年来的相关活动,学生及家长的反响都非常不错。
记者来到该校,校长助理陈姝告诉记者,上周末,他们学校刚刚举行了第七届“红色之旅”,去的是武汉。“研学旅行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自从2003年以来就一直在开展,我们根据学生文理科的不同分为‘科教之旅’和‘红色之旅’两个主题,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陈姝告诉记者,他们的“红色之旅”是跟爱国主义教育联系起来,“科教之旅”则是响应每年5月第三周是国家科技活动周的主题。“我们带学生们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过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些实验室参观,还去过一些著名的高校如南大、武大等,学生们在这些研学之旅中获益匪浅,都感觉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陈姝告诉记者,作为校方,此前见诸报端的一些春游事故也让他们在举行研学旅行时格外注意安全。“每次研学之旅我们都提前做的有安全应急预案,旅行社也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非四星级以上的旅行社我们是不考虑的。同时每10个学生配一个带队老师,以确保每支小分队都有老师可以随时处理情况,可能也就是因为我们在安保方面的准备充足,所以至今我们的研学之旅都是‘零事故’。”(记者 方吉杰 刘进 来源大别山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