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定均,1914年出生于金寨,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先后担任福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1976年去世。
皮定均用望远镜观看狙击手的成绩。(资料图片)
“关于长征的经历,父亲很少跟我们说,他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那时候做了多少事啊。’然后就是沉默。我们猜他一定是怀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福建省烟草学会原秘书长皮效农如今退休在家,喜爱文字的他,对于父亲皮定均将军的长征颇有了解。
小伙参加长征,个子还没有枪高
“父亲参加长征的时候是18 岁,但是他当时说是16 岁,因为他是孤儿,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后来革命胜利后找到了母亲才知道的。”皮效农说,1932 年,皮定均跟随四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从鄂豫皖苏区向四川长征,在这之前,皮定均是在地方工作队。
皮定均参加长征第一天,班长杨玉清发给他一支又长又重,但很光亮的带盖的奉天造步枪,枪身漆得金黄。“有谁能想象一个革命战士第一次拿到武器的复杂心情呢?”皮定均后来跟子女常这么说。他把枪放在肩上试了试,浑身增加了无穷力量,可是他放下枪,和身材一比,才发现枪身比他还高。“这是支崭新的枪,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好好爱护它!”班长这番话,让皮定均脖子本能地缩了一缩,感到责任重大。
皮定均是全班、也是全连最小的一个,大家称他“小伙”。背着比自己长很多的大枪,很不容易对付,好在副班长张友和很快教会他使用。
翻雪山缺干粮,副班长给山药蛋
皮定均跟随部队,渡过宽阔的汉江,再向前,就是大巴山。这是去四川必经的高山,一般人称它为“摸天岭”,意思是到了山顶上,就可以伸手摸天了。据熟悉地形的人说,从山脚到山顶,要拐七十个弯,走七十段平路。
皮定均后来回忆说,他当时很奇怪,一想到自己在走路,就觉得肚子饿了。在出发之前,副班长给了他一个猪肠子那么大的干粮袋,一半装的炒熟了的黄豆,一半装的剩下来的炒饭。其实,这一点干粮不够他一顿吃的,可是却要做几百里雪山行军的粮食。皮定均一感到肚子饿,就偷偷地把炒熟的黄豆往嘴里丢进去。
就这样,干粮已经被他偷吃得差不多了,但是翻雪山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正在这时,副班长检查了他的干粮袋,大吃一惊地说:“小伙,这怎么行呢?山还没有到顶,你的干粮就快要吃光了。你不打算过去了吗?”他说着,随即给了皮定均一个山药蛋,并再三叮嘱:“你可要慢慢啃,不要一口吃光了。”
这时候,皮定均才想到干粮不够是很危险的。他一面懊悔自己不应偷吃干粮,一面感激副班长给了个山药蛋。这样一个圆圆的东西,既不像萝卜,又不像红薯,在他老家大别山根本没有见过。“肚子饿了,想拿出来吃,又恐怕吃光了,真的过不去这座高山,于是只好放在袋里摸一摸就放下了。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爬到了山顶。”皮效农说,父亲这些经历他也听说过,“父亲在小小的山药蛋的支撑下,翻过了大巴山。”
过草地条件苦,和战友盖一个被
在漫长的征途中,皮定均吃苦耐劳,不畏艰险,身份也从战士到教导员,再到首长。他白天行军,总是走在连队的前面,为大家探险、带路;晚上宿营,他总是最后一个睡下,夜里还要起来查哨、查铺。
过草地时,有个姓方的战士连饿带累,走不动,把背包丢了。晚上,皮定均查铺,发现他没有被子,蜷伏在一个土堆旁,非常心痛,便将自己的被子拿来盖在他的身上。姓方的战士吃力地摆着手,低声说道:“我已快不行了,不要冻坏首长。”
皮定均说:“没有战士,哪来的首长?”说着,往他身边一躺,将被子盖住了两人,说道:“我俩一块睡,这该行了吧?”
两位战友互相依偎着取暖,抵御着草地上的严寒。一觉醒来,天已微明。皮定均推了推身旁的战友,发现他已牺牲了。皮定均站起来,细细地把那位同志打量一番,已经僵硬的身体,微微佝偻着。皮定均默默地脱下军帽,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新安晚报、安徽网星级记者 徐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