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开始加入傍晚下班步行回家的行列。健身已渐渐成为六安人生活的一部分。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日前,我市出台《六安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到2020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稳步增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全民健身的教育、社会和经济功能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多种机制相互配合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健身成为建设幸福六安、促进社会文明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目标
该计划提出了6大目标:
1
(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中等强度)达到240万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80万。
2
城市普遍建成“10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3
定期举办市、县(区)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
4
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保持稳步发展,体育社会组织总量达到120个,会员人数达到50万。
5
扩大全民健身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30%,体育产业总值达到 40亿元以上。
6
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实施“全民健身+互联网”计划,建立完善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万分之二十。 着力
着力打造健身特色品牌
定期举办各级全民健身运动会
定期举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市、县、乡镇、村四级层层举办,搭建起参与面广、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大众体育竞赛平台,促进与带动全民健身普及发展,扩大体育人口。
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分层分类引导运动项目发展,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户外、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极限、轮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健身气功、象棋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打造有影响力的健身品牌活动
市级打造“毅行六安”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各县区要充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加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创新群众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努力形成“一县(区)一品”和“一县(区)多品”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 完善
完善健身场地建设和设施网络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在城市普遍建有10分钟健身圈。 1.市级建成体育中心:包括1个体育馆、1个体育场、1个公办体育运动学校和1个游泳馆,再建1-2个体育公园。
2.县(区)级: 50%以上建成“五个一”,即:1个体育馆、1个体育场、1个标准游泳设施、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其中:100%建成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00%建成公共体育场。
3.乡镇(街道):100%乡镇建有公共体育设施,50%以上乡镇(街道)建成“三个一”,即: 1个小型室内健身中心、1个全民健身广场、1个多功能球类运动场。
4.行政村(社区):100%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50%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升级换代,50%以上建有室内体育活动室;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其中50%以上建有“两个一”,即:1个室内健身俱乐部,1个室外健身广场。 同时,实施计划还就我市加强科学健身服务、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弘扬体育文化方面明确了意见,并从完善政策与法治保障等7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来源: 六安市文广新局(体育局、版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