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929
  • 回复0

[原创文学] 乾隆皇帝与霍山黄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5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晨雨 于 2011-5-15 09:34 编辑


   “湖北浠水有一怪,粪桶加木盖。”提起这一“怪”,还有这样一段饶有风趣的民间传奇呢。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霍山新店河程家院有位叫程伯阶的,此人生性洒脱、活泼好动,不拘小节,虽已人到中年,仍然是功不成,名不就。好在家资殷富,自己又喜爱结友交朋,仗义疏财,赈贫济穷,因而在周围三乡五里倒也有个好名声。
    自从父亲过世后,他便子承父业做起茶叶生意。有道是“跛有跛道,瞎有瞎路。”凭着天份高、交际广、熟人多,他开的茶行倒也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只要熟悉他的都叫他“程茶客”。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莺歌燕舞。一年之中贩茶的季节到来了。程伯阶把收来的春茶装在竹篓里,雇了几辆独轮车,载着茶篓,辗转河南湖北,逍遥自在的做着茶叶生意。
    这天,他来到湖北省浠水县城。此城虽不大却十分繁华,尤其是北门一带,可谓杂家混居,百业争旺,坐贾跑行商的、跑江湖卖跌打损伤药的、打拳卖艺的……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全聚集在这里。他们沿街摆摊,招徕生意,把本来就不太宽的街道挤得只剩下一条很窄的甬道。程伯阶在客店住下后,头一天在城里各处转转,看看行情。第二天早上起个大早,带着几篓茶叶来到北门,盼望来个开市大吉。
    程伯阶在集市找到一个摊位,卸下茶篓。忽然看见对面一阵骚乱,两位买卖人因生意发生争执。先是口争,继而拳斗,再由单打发展到群战,引来许多人围观看热闹。一时间弄得整个街道沸沸扬扬,噪声震天。几乎分不清谁是打架的、拉架的、看热闹的。程伯阶为人热情耿直,见此情景准备上去劝解。要说就这么巧,此时只见一群挑粪的农夫蜂拥而至,领头的一位支持不住围观者的挤压,腿一软,好家伙,一担粪水不偏不倚全泼在程伯阶的身上和茶篓上。程伯阶满身屎尿,气冲斗牛,扑上去就要抓那农夫。后面挑粪的农夫齐声吆喝,簇拥着那位农夫昂然而去。气得程伯阶直跺脚,干瞪眼,骂老娘。
    原来浠水城郊的农民每天清晨进城挑粪,进出都走这条街。由于人多路窄,行走不便,农夫们挑着粪桶一路吆喝“闪开”,一边横冲直闯。街人见到他们如避瘟神。这种事对当地人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可对程伯阶来说则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程伯阶又气又恼回到客店,连忙洗澡更衣,然后买了几碟菜,要了一壶白酒,自斟自饮,心中好生不快。他并非惋惜两篓上等春茶,只是觉得身上余臭未消,似有蛆虫身上乱爬,越思越想越觉腌。这是程伯阶自出娘胎来所受的最大屈辱,他真想到县衙去告一状,但不知姓名,告谁呢?况且强龙压不住地头蛇,告状只能是白费银钱。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无计可施,只得借酒消愁,不知不觉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
    等他醒来时已是半夜时分,由于口渴难忍,便翻身下床倒水。这时从隔壁隐约传来一阵阵呻吟声。程伯阶是个热心人,忙拨开门,跑到隔壁窗前,低声朝里喊:“客官,开门,开门!”好大功夫没有动静,便推门进去,借着微弱的灯光,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人,面如腊纸,满头虚汗,一双手紧捂肚子低声呻吟着。程伯阶上前拉着他的手:“你怎么啦,要不要请郎中?
    “多谢了!”那人一把拉住程伯阶的手:“夜半三更,不必惊动人家,我忍忍就是了。”
    “那怎么成,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我岂不成了见死不救的罪人。你躺着别动,我去去就来。”说完挣脱那人的手就去了。不一会又匆匆跑回来了。一来是夜深人静,二来是人地生疏,哪里去找郎中。好在程伯阶早年学过医,一般的急病尚能对付。替那人诊脉后,认为那人只是饮食不均,偶感风寒,便取了一包上等霍山黄芽,沏了一壶浓茶,让那人趁热喝了几怀。过了一会儿,那人腹痛渐止,便呼呼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程伯阶仍放心不下,便买了一些点心,沏了一壶霍山黄芽,送到那人房中。两人一边品茶,一边吃点心,一边叙谈起来。
    “无端打扰,于心不安,请问客官尊姓大名?”“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本人姓程,名伯阶,安徽霍山新店河人。请问仁兄大名,何府人氏?”那人沉吟片刻道:“敝人姓赵,家住京城。”“客官因何到此?”“本人喜好游览名山,昨日与几个朋友同游到此,他们有事到黄山去了,留我在此等候,没想到昨夜身染重疾,若非客官照看,老朽今日恐怕不能与你共叙了。”
    “仁兄言重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今日浠水相逢,也是三生有幸。生意人四海为家,说不定哪天跑到京城找你呢。”
    “客官如到京城,务请到寒舍一叙。不知客官现在做何生意?”
    “小弟在家开了一个茶行,每年春茶上市后,就一边外出卖茶,一边四处游玩。”
    “昨晚腹痛难捺,迷迷糊糊,不知贤弟用何良药解除我的病情?”
    “夜深人静,哪有良药。小弟就是用霍山黄芽茶治好了仁兄的病。”
    “霍山黄芽茶治好了我的病?”那人惊讶不已,又端起茶杯仔细品尝一口。连声叫绝:“好茶!好茶!我家住京城,游历四方,喝尽了天下名茶,也从未喝过如此好茶,不知此茶产于何处?”
    程伯阶一时兴起,揭开壶盖,只见壶中云雾缭绕,茶香四溢,壶中茶叶形似雀舌,细嫩多绒,茶色黄中见绿。程伯阶先一一介绍了霍山黄芽的色、香、味、形后说:“说起霍山黄芽,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霍山大化坪金鸡山山高林密,云雾迷朦。山上有一片茶树,长得非常嫩绿。这片茶树中,只有一棵茶树采之不尽,异香扑鼻,人称神茶。传说神茶可治百倍,被视为霍山黄芽中的珍品。每年也只有一个幸运者能采到这棵神茶。这片茶树的守护神是一只金鸡,金鸡山也因此得名。故在每年谷雨前,听到金鸡第一声鸣叫后,采茶女争先恐后上山采茶,希望神茶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我昨晚给你喝的就是金鸡山的神茶。”那人听完故事,又连喝两杯黄芽,更觉神清气爽,连声称赞:“果然是茶中珍品,名不虚传。神茶!神茶!”
    程伯阶见那人如此喜爱霍山黄芽,就从房里取出一个皮纸包裹的小包,送到那人面前:“这是小弟带着自用的茶叶,仁兄如不嫌量少,请笑纳。”
   “这……”那人一怔,“素昧平生,萍水相逢,怎敢受此重礼!”
   “仁兄不必客气,一回生,二回熟,说不定将来我也有求你帮忙的事。这几天,你且宽心养病,等你病好之后,我俩再痛痛快快地玩几天。”
   “不能在此逗留了。”那人望着程伯阶,十分感慨地摇摇头,“离乡日久,恐家中老小牵挂,今晚几个同伴回来,明日就启程回京。”
   “真是相逢时难别亦难,离别匆匆,不知何时才能相逢?”程伯阶神色黯然地说。
    那人从腰间取出一块黄绫递给程伯阶说:“这个不必担心。有朝一日来到京城,凭此就可以找到愚兄,届时我们再畅叙别情。”程伯阶双手接过,只见黄绫正中盖了个朱红大印,上面的几个篆字也不认识是什么字,便把黄绫揣在怀里,口中连声答道:“自然,自然。”
    次日凌晨,两人长亭话别,各奔东西。
    又是一年杏花开。第二年春茶季节,程伯阶想起去年在浠水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客商,不免有些心动。心想京城乃繁华之地,何不借此机会游览一番,既可做做生意,还能会会朋友。
    程伯阶一路风尘来到京城。一眨眼一个月过去了,带去的茶叶全部脱手,京城里所有的店号都跑遍了,就是没有见到那位姓赵的朋友,程伯阶心里十分烦恼。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莫非自己朝夕思念之人是个诓客。可他仪表堂堂,谈吐不俗,又不象是不守本份的人。是不是他又出外经商去了……对,我何不把他给我的黄绫给店主看看,看店主认识不认识我要找的人。
    店主接过程伯阶递来的黄绫,凑近一看,禁不住“哎哟”一声,两手象抽筋似地颤抖起来。你道这店主为何哆嗦?原来那黄绫上的朱红大印就是乾隆皇帝的大印。程伯阶把去年在浠水客店所遇告诉店主。店主听后道:“你真是有眼不识泰山,那位自称姓赵的客商便是当今万岁乾隆皇帝,看来你的福份不浅。这样吧,明天我陪你去见驾。”
    程伯阶在浠水碰到的人的确就是乾隆皇帝。那次他微服私访病倒在客店,幸亏程伯阶帮忙,之后又送他一包金鸡山神茶,乾隆皇帝对程伯阶是很感激的。可是回京后国事繁忙,时间一长,也就“贵人多忘事了。”这天,他正在书房看书,一位大臣呈上一块黄绫。乾隆皇帝接过一看,知是去年浠水赠送之物,龙颜大喜。吩咐午门大开,笙管齐鸣,马上诏见来人。
    程伯阶与店主衣冠整齐来到御书房,见到乾隆,连忙跪下,口呼:“万岁,万万岁!”乾隆一把拉着程伯阶的手说:“程爱卿免礼,快快请坐。”程伯阶忙说:“小民有眼不识万岁,多有冒犯,请万岁恕罪。今特奉上金鸡山黄芽一包,请万岁品赏。”乾隆接过茶包,满心欢喜:“浠水相逢,朕日夜难忘。今日千里送茶,诚意感人。你先在这儿住下,别后之情日后再叙。”
    于是,程伯阶就在紫禁城里住下。那真是享不尽的荣华,受不尽的富贵。转眼就过去半年,程伯阶生性好动,洒脱不羁,天长日久,渐渐对这种钟鸣鼎食的生活感到厌倦,而思乡之情则与日俱增。
    乾隆皇帝听到程伯阶思乡欲归的请求后很不高兴地说:“难道朕哪里怠慢了你不成?”“哪里。”伯阶见乾隆不悦,忙解释道,“山野小民,蒙万岁厚爱,虽肝脑涂地不足以报万一。只是小民离家日久,思乡心切,寝食不安,望万岁恩准。”“既然爱卿执意要归,朕也不能勉强,你看什么地方好,朕就让你到那里去做官如何?”程伯阶一听要让他做官,吓了一身冷汗,他认为做官不是好事,但是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又不敢推辞。他猛然想起去年浠水受辱之事,便说:“恭敬不如从命。小民虽不才,既然万岁有此美意,小民愿做湖北浠水知县。”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小小七品知县,恐屈贤才!”程伯阶认真禀道:“浠水是小民幸遇万岁的地方,到那里做官,方能报答万岁知遇之恩。”乾隆大喜:“君子应成人之美,既然爱卿愿去,朕只好委屈你了。”
    半个月后,程伯阶就到浠水县走马上任了。他上任的第一天,就令人起草了一份告示:
    “本知县告谕全城百姓,浠水城乃一县之首,当为全县道德风尚之楷模,为改本城粪便四溢,污街染巷之习,自即日起,粪桶不加木盖不得入市,违者严惩不贷。”
    告示写好后,四处张贴,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位县老爷真怪,上任之初,不管这,不管那,单单管起粪便来,真是小题大做。”有的说:“话不能这么讲,程老爷一上任就为民着想,肯定是位清官。”有的说:“既然他连这区区小事都管,那些冤屈不平的大事也一定能管。”
    于是乎,每天都有许多人到县衙喊冤告状。程伯阶为人正真无私,嫉恶如仇,只要是老百姓状告贪官污吏的,一告就准。一时间,浠水贪官污吏哪里看得起这位土里土气的“茶客”,便纷纷上告。程伯阶仍然我行我素。他心里明白,除了万岁爷,谁也动不了他半根毫毛。
    不到半年时间,原来乌七八糟的浠水城,被程伯阶整治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半年后,一个月白风轻的夜晚,程伯阶挂上官印,带着家人,悄悄离开了浠水城,回霍山继续做茶叶生意去了。
    从那时起,每年春茶季节,官府都要派人到霍山大化坪金鸡山收购定点采摘、专人烘制的霍山黄芽作为贡品,送给乾隆皇帝品尝。霍山黄芽因此成为贡茶,扬名中外。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