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到了大学生奔走于各地求职的季节,关于求职的酸甜苦辣自不必说。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的“简历经验”:“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都会往求职简历里“注水”呢?简历“注水”的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用人企业最看重的是什么?记者进行了采访。
网络配图
大学生:不得已而为之
不是学生干部说成“是学生干部”、没有实习经验写成“实习经验丰富”、没拿过奖学金写成“荣誉多多”......简历造假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还有出现比拼造假的现象。高校的天之骄子成了造假的当事人,对于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大学生。
皖西学院地理专业的朱文娟同学告诉记者,现在就业竞争太激烈,毕业生们信心不足,觉得简历上的内容更多一些可以加大自己被录取的几率。其次大环境在这,不少人都会在简历里造假,那自己多写点也无伤大雅。唐曼是皖西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虽然她目前还没见过身边的人“伪造”简历,因为还在大三同学们都还没有出去找工作。但是,对于给简历“注水”的现象,“这个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虽然是不诚实的事儿,但都能理解。现实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已经工作两年的张晶晶回忆起刚毕业时候的情景时说道:“一开始,我的简历是真真实实的,一点水分没有,可笑的是竟然没有接到一个面试电话,我是安大毕业的,门门功课都是优,在学校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原本以真实的自己可以得到公司的赏识,没想到石沉大海,后来好友提醒我再多加渲染一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果然,我成功参加了一家广告公司的面试,并且获得了第一份工作。我终于明白了,简历有时候只是一个跳板。不写的花哨一点,你连敲门砖都没有。”
老师:存在但不可取
在阜阳师范学院担任学生辅导员的张月告诉记者:“对于这种事情,我个人同情的成分有,但还是不同意学生这么做,毕竟有作假的嫌疑。”
张月说:“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特别不容易,而招聘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不仅看求职者的学历、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还很注重求职者的个人工作经历,无疑增加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因为不是人人都有诸如在学生会工作甚至做主席的经历。于是,一些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就会想着杜撰一些经历,以此获取招聘单位的认可。一般情况下,招聘单位也不会太深究,也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可以蒙混过去。
张月告诉记者,虽然就业形势比较艰难,但是这种现象绝对不能提倡。“这是有悖诚信的。一个不够诚信的人,相信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虽然可以暂时获得一时的利益,但绝不会终生获益,因为谎言毕竟是谎言。如果真的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那就先找一个入门低的单位,先获取锻炼和经验,然后再跳槽到更好的单位,正所谓是曲线救国。”
企业:主要还是看能力
热衷于给求职简历”注水“的大学生们都认为简历上的丰富经历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中国移动六安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单位愿意招你看的绝对不会是因为厚厚的简历。简历上写的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荣誉和经验在面试的时候都是会问的出来的。如果是假的,会给用人单位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简历上只要有一些必要的信息就够了,让我们能够识别每个人。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主要还是应聘者笔试和面试时候的表现,简历上的东西我们不会太在意,不能决定我们用不用你。
后记:简历,是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记录,是用人单位用以识别求职者的第一手材料。给简历“注水”的造假行为,或许一时骗得了用人单位,但是,“狐狸的尾巴”总难隐藏,学识能力如何,恐怕最终会被用人单位识破,到时候受伤害的不仅是其要丢掉饭碗,更会戴上造假、失信的帽子。(记者 方吉杰 实习生 张萍 来源大别山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