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安市的金安区,有一个叫毛坦厂的小镇,乍听这个地名,我一下迷茫:毛毯厂?以前生产毛毯的?小伙伴笑道,不是这个毛毯的毯,是坦。说来毛坦厂这个名字,还真有一段典故:相传当年朱洪武打下南京,甫践帝位,为抗衡元人的骑兵,乃令苏皖一带州县养马输军。其时,六安州南部山区有一片空旷的平川,茅草丛生,蒿艾遍地,是牧马的绝佳之地,于是州官便于此设厂饲马,称为茅滩厂。后谐音转字遂书作“毛坦厂”。
如今的毛坦厂,最为人熟知的是毛坦厂中学,学校办学规模庞大,2013年高考出现数万家长送考场面,而备受社会关注。学校又被称为“超级中学”,“亚洲最大高考工厂”。而就在这中学附近,有一条安静的明清古街,是皖西地区迄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处古民居。
据说老街始建于明初,时光在这里仿佛走得特别特别慢,盛世繁华褪去,灿烂喧闹不再,留下了沉稳娴静。
转角处有一家卖油纸伞的老店,老爷爷正在做着婚庆用的红伞,色彩明艳,格外引人瞩目。 印象中的油纸伞,总想到烟雨江南的丁香姑娘,唯美,柔情万千。然而要做一把油纸伞,却需要繁多的工艺。俗话说,工序七十二道半 搬进搬出不肖算,形容的就是做油纸伞的复杂繁琐。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七十二个工序。
一般将制伞的工序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削伞架,第二步裱伞面;第三步绘花刷油。
“削伞架”,简单的三个字,是一把油纸伞的根本,往往需要一个做伞人一天或几天的全部劳动。据说一把好伞,用于做伞骨的竹子必须长在同一根竹子之上,有“同出一竹、裹护以内”之意,因而油纸伞也有保福伞之称,悬于梁上可以保一家老小的平安。从做伞的角度而言,这样选材,竹节的位置统一,才能保证开伞收伞时伞骨同进同出的协调性。
“裱伞面”,简单来说就是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但也是十分讲究功夫。好的师傅裱出的伞几乎看不到接口。做好的伞面,才能进行下一步。
接下来的是,绘花刷油。油纸伞,三个字,油为第一,油纸伞刷的油是桐油。桐油是油桐种子所榨取的油脂,有防水、防腐的作用。我们看到老爷爷正在制作红伞时,他就正在为伞涂上一层红色。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时至今日,用油纸伞的人不多了,现在的人都已经用上了金属制伞骨的晴雨伞。老街的另一端,也有一位修伞的大叔。
走在老街上,除了修伞店,还有几家手工作坊开着门,制作声音不绝于耳。
只是老街里的人啊,对这一切早已熟以为常,叮叮咚咚,不如收音机里的几首小曲。
老街安宁、恬淡而从容,就像那些在老街上自在生活的居民,和悄然穿过树梢洒落在院子里的阳光一样,岁月在这里慢慢沉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