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天涯明月

[车友杂谈] 世界主要品牌汽车历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MARGIN-LEFT: 0cm;"><a name="卡一五"></a><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15.汽车技术六大里程碑</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20世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世纪。制造业是工业化的龙头,它影响着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其中汽车工业又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产业。汽车技术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有一些独具一格的设计在汽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曾经影响甚至决定了汽车演变的方向,这里介绍20世纪汽车技术发展史上的六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br/><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 </span><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第一个里程碑:“梅塞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 </b><br/>  19世纪末,法国的帕纳尔--勒瓦索公司将发动机装在车前部,通过离合器、变速装置和齿轮传动装置把驱动力传到后轮,这种方案后来被称为“帕纳尔系统”。人们常常称这种方案为常规方案,目前还有一些汽车生产制造厂采用这种方案,其中大多数是生产大型汽车的厂家,如载货汽车。“帕纳尔系统”的地位是1901年由当时的戴姆勒发动机公司真正确立起来的,它被安装在威廉.迈巴赫设计的一辆汽车上,这种汽车成为全世界汽车制造的样板。<br/>  当年,戴姆勒公司有一位杰出的汽车推销商,名叫埃米尔.那利内克,他很 喜欢赛车。汽车赛在当时就是一种有效的汽车广告,那利内克看到了这一点,并用他的那辆奔驰车参加过许多次比赛。但是,他那辆20千瓦(28马力)的汽车很难胜过法国的赛车,于是他说服设计师迈巴赫设计出了一种全新型号的汽车,在机械性能及外型上都做了较大的改进。埃米尔.那利内克1901年3月用新的赛车参加了“尼扎赛车周”。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梅塞德斯,因此他就用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的牌号登记参赛,这种新赛车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一鸣惊人。法国汽车俱乐部的秘书长保罗.梅昂说:“我们进入了梅塞德斯时代”。从此,德国人就喜欢将戴姆勒-奔驰的汽车叫“梅塞德斯”。<br/><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 </span><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第二个里程碑: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 </b><br/>  1908年10月1日,汽车技术史上树起了第二个里程碑,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开始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型”。这种少见的汽车推动了一个新的工业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工人们首次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br/>  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技术典型。构造简单的四缸发动机只有14.7千瓦(20马力),工作容积为2884毫升,每分钟转速1600转。工作负荷低,转速慢,使得这种发动机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用最低劣的汽油,甚至可以用煤油比例很大的混合油。亨利.福特的目标是生产“全球车”。不论从哪方面说,他都成功了。自1908年10月1日第一辆T型车交货以来,直至1927年夏天T型车成为历史,共售出 1500多万辆。T型车在全世界倍受青睐,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永久性汽车市场,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1913年底,美国售出的汽车近一半是福特生产的。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br/>  T型车的许多创新永远地改变了汽车制造业。流水组装线是亨利.福特于1913年在福特海兰公园工厂首创的。这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方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汽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汽缸盖以利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T型车灵巧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让新手也觉得换档轻松自如。诸如此类的创新和改进,加之亨利.福特生产的T型车所固有的价值,使得它在世界进一步趋于城市化之际成为最佳的个人交通工具。 <br/>  尽管在这段时间里汽车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汽车的技术仍没有变化,这从今天的角度看是不同寻常的。其原因大概首先在于,这种设计并不要求汽车很体面,而只把它当成一种“行驶的机器”。价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福特T型汽车有一段时间只卖295美元,普通职业者也能买得起它。 <br/><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 </span><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第三个里程碑:前轮驱动汽车的创造者雪铁龙 </b><br/>  继威廉.迈巴赫和亨利.福特之后,安德烈.雪铁龙于1934年在法国树起了汽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1919年这位法国企业家第一个在欧洲实行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不久,雪铁龙汽车公司就成了欧洲大型而又成功的厂家之一。 <br/>  20年代中期,汽车生产者讨论了把驱动作用从后轮移到前轮是否更好些的问题。1934年3月24日,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出现了:一款名叫7A的前驱动汽车问世。前轮驱动、无底盘的车身结构、通过扭杆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MARGIN-LEFT: 0cm;"><b><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中国汽车百年<span lang="EN-US"><p></p></span></span></b></p><p class="MsoNormal"><a name="中一"></a><b><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9.0pt;">1.</span></b><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3.5pt;">驾座千年沧桑</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座驾,意即有人坐有人驾驶的代步工具。<span lang="EN-US">&nbsp;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车”的世界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车代步发展到如今,是否还可以激发起人们对车的怀旧情结?那些原始和落后的交通工具,伴随乘车人、拉车人那份怡然自得的心理却又是十分难得的。<span lang="EN-US">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从它的由简到繁、由人<span lang="EN-US">(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我无法考证其“车”的沧桑巨变,据说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古时英雄好汉驰聘沙场是骑马,留下了几多惊险神话。后来皇上出游或战争需要,人们发明马<span lang="EN-US">(或牛、驴)拉的两轮车,这可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可以证实。《苟子“解蔽》:“奚仲作车”。“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啸嗷东轩下”、“月上轩而飞光”的情境是多么令人景仰。杜牧《阿房宫赋》: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车骑塞巷,宾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场景。辒,乃古代兵车之一种,四轮车,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来运土填堑,以攻城为主要任务。辒车,是古代一种卧车,据说秦始皇在外驾崩,就是用辒车运回宫的。辎车,则是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后汉书》载:“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不由入想起杜甫《兵车行》里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总之,古人颇具聪明才智,发明车目繁多。且这些“座驾”多象征着权贵富豪的身份和地位。不过,这些车多为畜力拉车。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到了汉代,四川民间出现了“鸡公车”系用硬木制造,长<span lang="EN-US">4尺,车架安设在独轮两侧,由一人掌扶两个车把推行,有时也可前拉后推,载人载物均可。车子虽小巧,载重量却可达二三百公斤。“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所以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一项重要发明,“独”领风骚若干年代,至今还在发挥“余热”,在乡村,建筑工地仍有它的身影。据当代日本学者在研究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鸡公车”是自行车的始祖。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在陕西县黄河镇发明了“木牛流马”的交通工具。《三国演义》第<span lang="EN-US">102回交待此事,题作“司马懿占北原谓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它比“鸡公车”进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靠着它,成都平原出产的粮秣才得以连续翻越“猿猱欲渡愁攀援”的巍巍秦岭。至于“作一木牛,连仰双环,人行六尺,车行车步的“木牛流马”究竟属何形态,利用何种原理,仍是一个千古之谜。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鸡公车”的第二次变革是在宋代,变一人推动为前后两人把架、两旁两人扶拐,前用驴拉,称“串车”。第三次变革是在明代,在“串车”的基础上加拱形席作顶,用来拉客,称为“双缱独轮车”。第四次变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风帆,巧妙地利用风力。“鸡公车”后来跨江越淮,传到中原大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鸡公车”将粮草、辎重运往前线,可谓旷世奇功。<span lang="EN-US">
                                <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到了<span lang="EN-US">20世纪初,城市里出现了双轮的人力黄包车,作为主要的“客运”工具。黄包车又分“路车”和“街车”两种。“路车”的任务是“长途客运”;“街车”专门在城内“行驶”跑“短途客运”,可以全城跑,但也设有“站口”,相当于现在工交车的车站。旧时黄包车夫地位低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MARGIN-LEFT: 0cm;"><a name="中二"></a><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2.<span class="ourfont21"><span style="mso-ansi-font-size: 10.5pt;">新中国成立前的汽车业(1901一1949年)<p></p></span></span></span></b></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1901年,对了解汽车史的人来说是个值得关注的一年。这一年,一位叫李恩时(Leinz)的匈牙利人携两辆汽车登陆上海,开中国汽车风气之先。现存有照片为证。但也有人说,西太后乘坐过的一辆Duryen汽车是我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现还有实物陈列在颐和园内。<br/>  究竟谁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据我国汽车史家魏励勇先生考证,“李恩时进口汽车之具体日期已不可考。”但由工部局例会之日——1902年1月30日(</span><span class="ourfont21"><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腊月廿一日)</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来看,时光绪<span lang="EN-US">27年12月。如果考虑到申请执照前从事贸易会讨论中间尚需经过一定时间,则进口日期可能在一个多月前,即1901年冬天。比西太后乘坐的那一辆还要早一年。<br/>  照此认证,上海是中国第一辆进口汽车的城市可盖棺定论。当时有新闻这样报道:“汽车进入本埠首张执照颁布”。不过,工部局发出的首张汽车牌照是临时的,暂例马车类征税,每月捐银2元。有意思的是,工部局决定在当年(1902年)下半除增设汽车执照专门项目之外,还起草制定了汽车主遵守的规则。也就是说,我国第一部汽车交通法规也由此伴随产生。但遗憾的是,此事以前却从没有人提起过。</span></span><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p></p></span></b></p><p class="MsoNormal"><span class="ourfont21"><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nsi-font-size: 10.5pt;">1907年以后,中国少数沿海城市陆续出现汽车客运和汽车货运。1913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督导公路建设,拨款地方修路,鼓励民办汽车运输,将公路列为政要之一。1917年,当时中国第一条汽车运输线路张(家口)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公路通车。到1927年全国公路总长已达29170千米,民用汽车保有量由1912年的294辆增长到18677辆。1934年成立公路委员会,统一路政,开展省际联运。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汽车运输业日趋繁荣的年代,每年平均进口汽车5500辆,全国公路总长延伸到117296千米,民用汽车保有量68917辆,出现了一批官办的和民营的出租汽车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9.0pt;">
                        <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严格地说,旧中国没有汽车业,几次尝试建立汽车业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上最先提出</span><span class="ourfont21"><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要建立民族汽车工业</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这一想法的是孙中山先生,<span lang="EN-US">1920年,他把这一想法写进了《建国方略》中,</span></span><span class="ourfont21"><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他</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还邀请亨利·福特来华发展汽车工业。但因战乱,国难和民不聊生,“甫出娘胎,当即夭亡。”<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class="ourfont21"><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民生牌汽车</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br/></span><span class="ourfont21"><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9.0pt;"><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nbsp;&nbsp; </span>张学良先生首先将造车设想付诸实施,在辽宁造出民生牌汽车。据史料记载,1926年6月,张作霖在奉天(今沈阳)成立迫击炮厂(1929年5月改称为辽宁迫击炮厂)。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认为全国统一后要“化兵为工”,拟试制汽车。先在迫击炮厂内成立工业制造处,后改为附属民生工厂,张学良先后拨款80万元试制汽车。当时民生工厂有职员30人,工人177人,共207人。聘美国人迈尔斯(Myers)为总工程师,还雇佣了几名外国工程师。1929年3月民生工厂进口了一辆美国瑞雪号汽车进行装配、试验。后将该车拆卸、测绘,对部分零件、部件另行设计制造。历时2年,于1931年5月试制成功第1辆,定名为民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MsoNormal"><a name="中三"></a><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8.0pt;">3.新中国汽车工业创业史</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br/><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nbsp; </span></b><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span>50多年来,新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创建、成长和全面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p></p></span></p><p class="MsoNormal"><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创建阶段(<span lang="EN-US">1949~1965年)</span></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MARGIN-LEFT: 0cm; 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亲自参与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决策,在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中列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并在中央重工业部下属机器工业局筹备组建期间,开始了筹建的前期工作。<span lang="EN-US">1953年7月15日,毛主席亲笔题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动工兴建,在中央动员、全国支援和参与建设者的奋力拼搏下,实现了党中央提出“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和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于1956年7月13日驶下总装配生产线,从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国产汽车之梦。1957年5月,一汽开始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1958年先后试制成功CA71型东风牌小轿车和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自试乘了东风牌小轿车,十分高兴地称赞:“坐上自己制造的汽车了”;之后,红旗牌高级轿车被列为国家礼宾用车,并用作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庆典检阅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进入<span lang="EN-US">60年代,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形成了一批汽车制造厂、汽车制配厂和改装车厂,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共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继一汽之后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发展汽车品种,相应建立了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总成和零部件配套厂,为今后发展大批量、多品种生产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了初步基础。<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在这个历史阶段,力求探索汽车工业管理的改革,国家决定试办汽车工业托拉斯,实施了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多项举措,<span lang="EN-US">60年代中期工业托拉斯停办。与此同时,汽车改装业和摩托车制造业起步,重点发展了一批军用改装车,民用消防车、救护车、自卸车和牵引车相继问世,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城市、长途和团体这三大类客车。北京最早试制二轮摩托车提供军用,之后南京、南昌和济南等地相继试制三轮摩托车和机器脚踏车,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邮电、体育和城市短途运输,摩托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与汽车工业创建密切相关的汽车科研事业和专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成长阶段(<span lang="EN-US">1966~1980年)</span></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64年,国家确定在三线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二汽是国内自行设计、国内提供装备的工厂,采取了“包建”(专业对口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和“聚宝”(国内的先进成果移植到二汽)的方法,同时在湖北省内外安排新建、扩建26个重点协作配套厂。一个崭新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在湖北省十堰市兴建和投产,当时主要生产中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与此同时,川汽、陕汽和与陕汽生产配套的陕西汽车齿轮厂,分别在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和陕西省宝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p class="MsoNormal"><a name="中四"></a><strong><font color="#0625aa"><span class="p61"><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nsi-font-size: 10.5pt;">4.1992至2002年--中国汽车发展最好的十年</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p></p></span></font></strong></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中国汽车工业这<span lang="EN-US">10年内平均年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基础工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生产的主要轿车产品技术、性能与国际市场产品几乎没有区别。投资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日渐优化,大而全、小而全的散乱差局面已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1992年党的十四大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我国汽车工业结构升级、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使1992—2002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 <p></p></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1994年国务院颁发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到2010年汽车工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近期产业组织政策、产品管理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外资和贸易政策,为汽车工业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策条件。 <p></p></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这十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span lang="EN-US">1992年—1994年,是快速发展阶段。“八五”期间产量年均增长速度为23%,汽车工业建设投资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95—1998年是第二个阶段,是汽车工业调整阶段,年均增长率只有5%;1999—2002年为第三个阶段,是汽车工业持续再发展阶段,兼并重组以及资本多元化改造开始活跃,企业和市场获得了新的活力,年增长率在12%以上。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产业政策催生四大变化<span lang="EN-US">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统一了行业的思想与步伐,短短<span lang="EN-US">8年间,中国汽车工业大大改变了封闭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并开始融入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潮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一)汽车工业增长迅速。 <p></p></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汽车产品和品种、产量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span lang="EN-US">10年内平均年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国产车占国内汽车市场主导地位。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二<span lang="EN-US">)产业结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重复建设。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汽车工业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span lang="EN-US">“八五”、“九五”期间共投资1750亿元,其中80%以上用于支持骨干企业发展,重点加大对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使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骨干企业的装备与国外同类型企业装备水平相当。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到<span lang="EN-US">2001年汽车工业的资产总额为6438亿元,其中27%是中外合资企业资产。大部分新项目均按股份制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国家对部分大型骨干企业实施“债转股”,批准一些企业上市融资,成立企业财务公司、吸收民营资本等,拓宽了融资渠道并使资本结构优化。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1.5pt;">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向合理。<span lang="EN-US">
                                <p></p></span></span></p><p></p><p></p><p class="p29" style="TEXT-INDENT: 0cm;"><span lang="E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MARGIN-LEFT: 0cm; LINE-HEIGHT: 13pt; TEXT-ALIGN: justify;"><a name="中五"></a><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5.中国汽车业的光荣与梦想:汽车界百年十件大事</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LETTER-SPACING: 1pt; mso-bidi-font-size: 12.0pt;"><br/>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一、1931年5月,在张学良先生的支持下,辽宁迫击炮厂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span lang="EN-US">“民生牌”75型载重(1·8吨)汽车。</span></b><span lang="EN-US"><br/>  点评:中国人自己试制的第一辆汽车,诞生于东北国土即将沦陷之际,它的最大功效是参加了在上海的三次展览和两次游行,以此唤醒饱受苦难的同胞。可是,一辆普通的载重汽车,怎能承载一个受压迫民族的历史重负!<br/>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二、1956年7月14日8时,吉林长春,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b><br/>  点评:新中国诞生之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第一汽车厂的建设被列为苏联援建的大型项目之一,是政府和人民的明智之举。正是:解放的国家、解放的人民,共同打造“解放牌”汽车。<br/>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 三、1975年7 月1日,在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系列的第一个基本车型———2·5吨越野车正式投产。<br/></b>  点评:车名带着“文革”的烙印,车型有着“备战”的痕迹————即使在共和国历史上最困难的年代里,汽车工业也在不断地摸索、前行。<br/>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四、1984年1月15日,首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中美合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生产当时的美国汽车公司切诺基XJ系列4轮驱动越野车。</b><br/>  点评:整车企业较大规模地引入外资,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面开放。紧随北京吉普之后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轿车项目,南京依维柯、江铃、庆铃、金杯等轻型车项目的成功,使合资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br/>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五、1994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部、到目前为止也是中国唯一一部产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996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b><br/>  点评:产业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国务院在印发这一政策的通知中指出的:“汽车工业是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其现状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取消对经济型轿车的限制,大力启动居民个人消费,开拓了巨大的汽车市场,在汽车发展史上,这两文件的个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p></p></span></span></p><p></p><p></p><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MARGIN-LEFT: 0cm; LINE-HEIGHT: 13pt; TEXT-ALIGN: justify;"><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六、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法合资广州标致轿车项目陷入困境,最后双方不得不结束长达十年之久的<span lang="EN-US">“婚姻”。</span></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br/>  点评:作为最早的中外合资汽车项目之一,广州标致“失利”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中法双方悲欢离合的故事当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合资并非包治百病,中外合资合作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值得整个行业引以深思。 <br/>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七、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德国大众、日本本田、美国通用等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兴销售服务体系的建立与规范。<br/></b>  点评:随着一批中外合资轿车品牌专卖店的建立,中国汽车销售体系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国有大型汽车销售企业陷入困境、有形汽车市场的境遇每况愈下、民营企业规模不够、生产企业销售力量独木难支……跨国公司销售体系的调整显然是大举进军中国汽车市场的前奏:国外汽车公司的争夺战已然全面打响。<br/>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八、1996年,中国摩托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b><br/>  点评: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摩托车产量上的大国,并不是强国。摩托车行业普遍存在的技术含量低、开发能力差、相互抄袭,市场环境混乱、假冒伪劣猖獗、无序竞争,出口竞争能力差等诸多弊病,阻碍着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进步。<br/> <b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span><strong>6.中国汽车(<span lang="EN-US">1949——1999)大事记</span><p></p></strong></span><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开始着手筹建新中国的汽车工业。<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0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1年3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3年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原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改为汽车工业管理局,任命张逢时为局长,江泽民为副局长。<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汉白玉基石放置在厂区中心广场。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6年7月,国产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6年10月14日,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交工验收;15日隆重举行开工典礼。<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7年12月,洪都机械厂试制成功长江750型摩托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8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8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8年9月,一汽试制成功第一辆CA30型2.5吨军用越野汽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58年9月,上海汽车装配厂(上海汽车装修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65年12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决定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由饶斌、齐抗负责。<b><p></p></b></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66年4月,第一汽车制造厂首批20辆红旗牌三排座高级轿车送往北京。<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67年4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破土动工,举行 开工典礼大会。9月工程全面开工。<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71年12月,一汽试制成功60吨矿用自卸汽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79年9月15日,兵器部嘉陵机器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嘉陵牌CJ50型摩托车。<b><p></p></b></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82年5月7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饶斌任董事长。<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83年2月26日,一汽隆重举行生产汽车百万辆庆祝大会。<p></p></span></span></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span lang="EN-US">1989年6月,第一辆国产斯达-斯太尔重型汽车在济汽总厂下线。<p></p></span><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89年8月,一汽新建轿车装配线组装出首批奥迪轿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复机械电子工业部《关于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请示》,同意组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负责归口管理。并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机械电子工业部授权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行使汽车工业行业管理的职能。<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月26日,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2月,中汽联一届五次常务理事会决议,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选举胡信民为理事长。全国汽车工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宣告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蔡诗晴任总经理。<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4月,一汽轿车3万辆先导工程总装线竣工剪彩。<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5月28日,全国最大的汽车整车测试场地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建成。<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0月16日,二汽东风EQ141G(EW153)型8吨载货汽车批量投产。<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1月,一汽和德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北京签字。<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1月20日,我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合资项目——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年生产15万辆普及型轿车的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2月20日,第二汽车制造厂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生产轿车项目在巴黎签约。签约的合同为第一期工程,目标为年产15万辆C级普通型轿车。最终目标为年产30万辆C级和B级普通轿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0年12月,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公司轿车合资合同在法国签字。<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1年1月21-24日,全国汽车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围绕汽车工业的现状及发展目标,1991年行业调整的重点是:从载货汽车转到轿车上来。并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三大三小”、重点在“三大”的布局,搞好统筹规划。<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1年1月31日,广州市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签订协议,到1992年底,原在法国生产的标致505型汽车系列轿车将全部移到广州生产。<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1年2月8日,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额为42亿元人民币。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比例为6:4。主要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普及型溜背式高尔夫和阶背式捷达轿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span lang="EN-US">1991年7月22日,中外合资沈阳金杯客车公司成立。由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合资企业——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在沈阳成立。其产品是SY6474型厢式客(货)车和具有国际90年代水平的日本丰田“海狮”牌第四代面包车。<p></p></span></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7<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font><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span><a name="中七"></a>7.</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8.0pt;">中国汽车三大集团</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24.0pt;">
                        </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b></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一汽集团公司</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nbsp; </span><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span>2002年销售各种汽车58万辆,同比增长45%;销售收入达到840亿元,同比增长34.8%;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解放"全年销车实现了突破20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红旗"在全国率先推行"管家式"服务,使红旗销售满意度在全国轿车市场16个品牌中排名第二,用户满意度综合指数名列前茅,全年销售增长达到54%;一汽-大众公司全年捷达、奥迪、宝来累计销售207858辆,同比增长66.4%。与此同时,解放佳宝、一汽红塔轻型车的销售也出现了大幅攀升的良好局面。目前,一汽轿车销量已经超过了中重型卡车,产品结构实现了新变化,企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br/>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nbsp; </span>2003年,一汽要争取实现产销新突破,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新一汽。</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东风汽车公司</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  东风汽车公司<span lang="EN-US">2002年累计生产汽车418481辆,销售汽车415714辆,同比分别增长54.74%和53.05%;实现销售收入704.8亿元,同比增长49.8%;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686.35亿元,同比增长49.53%;实现利润预计60亿元,同比净增30多亿元。从各类产品的市场表现看,全年全集团轿车累计产销13.4万辆,市场占有率上升2个百分点。重型车同比增长 79.71%,市场占有率上升近3个百分点;中型车在行业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10.43%,市场占有率上升7个百分点,居行业首位;轻型车销售同比增长47.6%,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二。从经营规模看,东风公司汽车产销一年净增近15万辆,迈上产销40万辆台阶。销售收入净增200多亿元。<br/>  2003年东风公司总的目标是:产销汽车48.5万辆,力争50万辆;实现销售收入750亿元。</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上海汽车集团</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  <span lang="EN-US">2002年,上汽集团主导产品轿车年销量在2001年30万辆台阶的基础上,首次达到41万辆,同比增长36.48%,其中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分别销车30万辆和11万辆;集团销售总额创历史新高,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2.35%。同时,出口创汇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45.59%。资本运作首次突破国界,成为通用-大宇的股东,创造了上汽集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br/>  2003年上汽集团提出的主要经济工作目标是:轿车产销增长保持2位数以上,微型车产销16万辆,力争18万辆,重型卡车产销1000辆,轿车出口2000辆,大客车产销1350辆,拖拉机产销1.1万台,摩托车产销2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span></span></p>
六安论坛
 楼主| 发表于 2006-9-18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p style="MARGIN-LEFT: 0cm;"><a name="中八"></a><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8.主要汽车企业<p></p></span></b></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8.0pt;">乘用车生产企业</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b></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上海大众</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   2002年,上海大众轿车产销首次突破30万辆,占整个轿车市场的30%。<br/>   2003年排产计划为30万辆。原定2003年1月下线的GOL改在2月中旬推出,先出2门轿车,再出4门,价格在7.5至9.5万元之间。此外,2003年下半年推出的三厢POLO将生产1.7万辆,三厢与两厢POLO的2003年产量之和与桑塔纳持平,均在8万辆以上,从而实现上海大众GOL、普桑、POLO、桑塔纳2000、帕萨特五个平台战略。</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一汽-大众</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   一汽-大众公司<span lang="EN-US">2002年轿车销量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70%,市场占有率比上年又有所上升,达到18.2%,效益也大幅度攀升,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中国第一辆"驾驶者之车"宝来上市,第一年销售就达到了5万辆。作为国内高档车先驱的奥迪A6年销售达到3.5万辆。捷达销量直逼12万辆大关。<br/>   2003年,一汽-大众产销量将超过26万辆。奥迪A4将在一汽-大众正式投产,最初采取SKD或DKD方式生产,预计年产量为8000辆。除奥迪A4外,一汽-大众宝来改进型产品2003年也将问世,其主要变化是后座将会更宽敞。</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上海通用</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  <span lang="EN-US"> 2002年,上海通用的产销量突破11万辆,同比增长104%,别克中高档轿车销售35420辆,同比增长96.4%;别克GL8销售14319辆,同比增长58.8%;赛欧50449辆,同比增长129.2%。同时,继2001年中高档轿车率先进军海外市场后,2002年又赢得大订单,成为国内第一家向发达国家出口高档、大排量V6发动机的企业,最高年出口量可达10万辆以上。在行业的排名也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br/>   2003年上海通用的增长速度要超过20%。在营销战略上不会有太大的调整,要根据2003年消费政策的突破和消费者对市场的期望进行微调。上海通用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生产全系列汽车产品的公司。现在公司在中高档、紧凑型、商务车方面都有进入,2003年将会进入中级车市场,这意味着在业务上会更大的铺开。</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p><p style="MARGIN-LEFT: 0cm;"><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神龙汽车</span></b><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br/></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0.0pt;">  <span lang="EN-US"> 2002年实现生产84378辆,销售85088辆,同比分别增长57%和60%,产销增幅位居轿车行业前列;其中以我为主、联合开发的爱丽舍轿车2002年6月份投放市场后,月产销量均保持在4000至5000辆的水平;全年利润预计6.9亿元,同比净增3.5亿元。与上年相比,经营效益实现翻番,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br/>   2003年,神龙公司的产销量会在今年的基础上增加20%-25%,肯定会有新的车型推出。</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p></p></span></p><p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