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799193875 于 2015-9-16 08:17 编辑
要上大学了,每个月的生活费该带多少?这是每个准大学生自己和父母在开学之前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给多了,怕孩子乱花,给少了,怕生活不够。那么,70后、80后、90后一代在大学时候的生活费是多少呢?记者采访了一些市民,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70后:一个月百把元 “我是70年代的人,1993年上的大学,是师范类院校。”如今是公务员的市民李女士回忆说,当时的师范类院校每月都有补助,所以临走时父母给自己几百块钱。“在学校的花费主要就是吃饭。”李女士说,记得当时学校每月会给学生补助餐费,因此她很少问家里要钱。“学校的食堂也便宜,那时候一天最多的花费在二三元左右,也没有什么交际娱乐的花销。在一些没有补助的学校,当时的生活费也大多在100元以下,超过100元的就算是高消费了。”李女士回忆说,那时候父母学期初给自己的钱,往往到了学期末才花了几十块,同学们都非常节省,很少有月月高消费的。 80后:生活丰富花费多 从85后开始,大学生们的生活费标准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记者采访的结果来看,一般男生每月600到800元,女生400到600元。此外,大学生们的生活也开始丰富多彩,同学聚餐、人际交往都是花钱的理由。 2004年迈入大学门槛的刘娟告诉记者:“我第一个月生活费是500元,虽然数额不多,可是是自己第一次可以自由支配,心里还是无比美妙的。那时候我经常是先苦后甜,开始特省舍不得花,到月底看着自己还剩多少钱,再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刘娟告诉记者。 “我是男生,每月的花费要多一些,到大学毕业的时候生活费已经涨到800了,再加上自己平时打些散工挣点‘碎银子’,每个月可以支配的生活费有千把块吧。”市民方先生告诉记者。 90后:每月上千不稀奇 90后甚至95后的大学新生,对于钱的要求开始越来越高,生活费上千开始变得平常,月过千元以及不设上限等字眼开始和生活费挂钩。 “我爸爸每个月给我打一千五百元,买衣服、买书的钱另外视需求定。”用苹果手机登录QQ跟记者交流的胡同学告诉记者,第一次出远门去武汉上学,爸爸妈妈先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消费水平然后给自己定了每月的生活费标准。由于刚去学校,所以自己也不知道生活费够不够。 在此后记者采访的学生和家长之中,生活设定在千元以上的非常普遍,还有不少家长直接告诉记者自己没有给孩子设定生活费的上限,只是告诉孩子不要乱花钱,合理的要求都会得到回应。 前辈支招:学会记账,减少不必要开支 上了大学,一下子面临自由的世界,准大学生们会不会管不住荷包乱花钱呢?市民丘洋迪认为,只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花钱方法,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我管理。那么,进入“自由天堂”的准大学生要怎么“过日子”,才不至于捉襟见肘、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呢?已经毕业的李恒建议,必须要花的费用,比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校园内的饭卡、热水卡、手机话费的充值,要将这部分支出预留出来后,再安排其它的消费。如果能养成记账的好习惯,将每月的支出记下,就能帮助控制不必要的消费。还有不要盲目攀比,如果不想‘月光’,一定要管好荷包。(记者 王倩倩 方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