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初的裕安区固镇镇,田野里的稻谷一片金黄。记者走进该镇苏小店村张成兵家庭农场时,农场主张成兵正忙着接待前来垂钓的游客,70余亩的大鱼塘,吸引了各地的钓鱼爱好者。
张成兵,既是一位普通的苏小店村村民,也是裕安区当地小有名气的家庭农场主。自2013年5月家庭农场注册成立以来,记者每年都会跟踪报道一次,以见证这一新兴事物的成长。
跟准政策踏实干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听到记者的询问,张成兵脸上堆满了笑,原来,今年农场的主业——500多亩的水稻收成不错,从目前已收割完的100余亩情况看,丰收已成定局。
不仅如此,今年张成兵的另一项主业,猪也卖上了价。唯一让他有点烦恼的是,年初由他牵头引进,在苏小店试种的经济作物——芡实,他所试验的30亩打了水漂。
“芡实种植对水要求很高,水位不能高于30公分,今年6月下旬的梅雨,雨下个不停,一个多星期的高水位,芡实长期泡在水里不冒头,淹掉了。”尝试芡实种植让张成兵不仅损失了两万多元,还耽误了一季作物。但让他欣慰的是,其他种植户则获得了不错的效益,亩均收入7000多元。
“行情有好有坏,但从事农业生产收益还是很稳的。”张成兵说,2014年,猪肉行情不好,亏了10多万元,但今年在生猪生产这一块,就实现了大丰收,快年底了,估计行情还会持续下去。而小麦也由于多雨的原因,虽然收成高,但成色受到影响,至今仍有较大库存。“总的来说,跟准国家政策,脚踏实地干,农场发展就越来越好。”张成兵告诉记者,农场成立以来总体收益可观,而且现在国家和地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也很大,这对未来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扶贫村的致富带头人 从土地里“刨”到的钱,张成兵又将其投入了地里。为保障农业生产,2013年,他投入48万元修了一条水渠。2014年,花了20多万元建了一座抽水电站,今年,又投资铺了两条砂石路。“带上刚买的一辆旋耕机,一辆运输车,前后3年来,加上各类补贴和奖励,在农业生产上,投入了将近100万元。”张成兵告诉记者,经过3年的不断投入,目前,村里的的道路、水渠等已基本成型。
成兵家庭农场的发展,不仅为附近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还带动了同村家庭农场的兴起。苏小店村党支部书记王立保告诉记者,张成兵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个人投资修建的水渠、道路,如今成了村里的公共设施,光水渠就灌溉附近1000多亩良田。
“苏小店村是扶贫村,张成兵更是为附近村民起到了致富的带头模范作用。”王立保告诉记者,张成兵的农场成了试验田,各种良种在上面试种,比如去年张成兵引进的良种,种出来的水稻产量高、品质好,价格卖的上去,村民们纷纷效仿种植,今年普遍增收。
跟着榜样干,张成兵的踏实肯干带动了一批人。目前,苏小店村已有11个种、养殖大户,流转土地达3000余亩。“在张成兵的带动下,种、养殖大户年年都有增加,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致了富,对扶贫村的脱贫起到了积极作用。”王立保说
基础已经打好,下一步农场如何发展?张成兵有了初步打算,“在发展好种、养殖的前提下,适当搞一点‘副业’,我准备将农场办公区前面的十来亩地平整、硬化,搞第三产业。通过建农家乐,丰富家庭农场的内容,把家庭农场办成集吃、乐、游于一体的生态农场。”张成兵告诉记者,他的第三产业是准备建一个农家乐,在农家乐旁边,开辟葡萄园、草莓园,供游客采摘,再建一个农耕体验区,让游客体验农耕文化,让苏小店村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村。(记者 张传豪 沈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