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冬时节,夕阳西下,在依然生机勃勃的茶园里,一位老人悉心地照顾着他精心培育出的茶树。黝黑的皮肤,斑白的两鬓,虽已过花甲之年,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舒城县舒茶镇,吴福广是大家竖起拇指称赞的茶树技术员,今年已年过60的吴福广,自20岁时进入“九·一六”茶场工作,精心培育了多种茶叶优良品种,让舒城茶香飘进千家万户。
“我刚进茶场工作,一开始是做会计,后来负责茶树的病虫害监测,然后培育名优茶,一干就是40多年。”“做病虫害监测没有先进工具,靠得就是一天到晚在茶园看着。有很多次,茶树生病,我就用手捉虫子,经常手被虫子蛰得肿多高。”靠着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吴福广便成了场里的技术骨干、业务精英。1978年,他主持的高额丰产茶园栽培技术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树栽培学》收编。1980年,他主持的“扁刺蛾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荣获六安行署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在取得一系列的科技进步的奖项后,吴福广迎来了新的难题。
上世纪末,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在舒茶农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动摇。量大质次的舒茶炒青绿茶已不再是人们青睐的对象,茶叶市场萎靡,茶园逐步荒废,大部分茶叶初制厂也随之倒闭。“九·一六”茶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既然低档炒青绿茶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那只能走精品路线,靠生产名优茶寻找出路。吴福广根据市场需求,创出了以传统制作工艺与清洁化加工生产线相结合的一条新路子。他根据“舒城小兰花”传统制作工艺要求,建立了“舒城小兰花”手工制作车间,培育手工制茶技术,传承传统制作工艺。他引进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并根据“舒城小兰花”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要求进行改造,实现年生产名优茶10吨,大幅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和效益。
在茶树良种选育上,吴福广根据江北茶区夏秋季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常出现早春晚霜的气候特点,运用单株分离、系统选育法,培育出茶树良种(品系)6个。其中“舒茶早”、“山坡绿”通过全国茶树良种审(鉴)定,已在全国茶区大面积推广引种。“特香早”在今年通过省级茶树良种鉴定;“谷雨香”、“抗高温耐旱种”、“白桑药茶种”三个品系正在进行试验示范。他还先后引种福鼎大白茶、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国家级和地方优良品种(系)50多个,建设15亩的茶树良种种质资源圃,观察研究茶树良种在当地的适应性,为当地茶农引种茶树良种提供科学依据。为保证茶叶质量,吴福广带领茶场一班人按照有机茶园的生产管理模式,推广茶园人工除草和行间铺草技术,坚持使用有机肥料,以增加园内有机质,推广使用太阳能诱虫灯和除虫板,减轻园内虫害发生,以最大程度减少农药使用,消除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
有了良种和技术支撑,制作名优茶便水到渠成。1997年,吴福广依托“舒茶早”、“山坡绿”等茶树良种,研制出“舒茶早芽”、“山坡兰香”等系列名优茶。在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全国第二届“中茶杯”茶叶评比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大大提高了舒城茶叶的知名度,扩充了市场份额,受到了全国著名评茶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全国著名茶叶专家王镇恒、全国著名品茶大师沈培和分别为“舒茶早芽”、“山坡兰香”题词。
“做什么事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一辈子跟茶打交道。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始终踏踏实实做事。”已经64岁的他本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但却每天仍然奔波在茶园中,潜心研制开发优良茶种。2010年以来,吴福广根据市场需求,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研制开发了“红茶、瓜片茶、茶花茶、绞股蓝”等系列新品,该系列新品与“舒茶早芽”系列名优茶一起,构建了茶场“四季有茶事、长年产新茶”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了茶场系列名优茶的“五朵金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在育茶和制茶上的技术付出,2014年吴福广享受了市老农民技术员津贴。
吴福广告诉记者,“良种的培育需要一代一代传承、积累,不能轻易放弃,也只有这样事业才能发展。我一辈子只做过与茶叶有关的工作,把工作当作事业,乐得其中。”(记者 鲁艳艳 杨秀玲 来源皖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