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古城双窑中心村,眼前顿时为之一亮:“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等词汇立即闪现在脑海中。笔直平坦、清洁光亮的“村村通”水泥路洒满金色的朝晖,路肩外两边齐腰高的木栅栏形成一组“白色平行线”,将你的视线引向远方。一排排房屋坐北朝南,布局整齐,靓丽端庄,皆为两层小楼四合院结构,白墙碧瓦伫立在明媚春光的怀抱里,安详静谧。路两旁栽满了玉兰、冬青、香樟、紫薇、红叶石楠等风景树木。树姿各异,形态优美,错落有致,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树枝摇曳,风情万种,清香阵阵。屋前的“微田园”被打造成一个个小型花园或小块菜畦,五彩缤纷的鲜花和生机勃勃的蔬菜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房前屋后绿树环伺,阳光被婆娑起舞的树枝过滤,洒下一道道跳动的光斑。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鸟儿在枝头呖呖如莺。灿灿阳光,朗朗乾坤,让人过目不忘!
墙面上一幅幅标语对此情此景作了最好的诠释:“乡村巨变满目新、多彩田园入画来”,“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打造美好古城家园、共创优美双窑新村”,“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中心村的核心区域是绿树簇拥的“古城村公共服务中心”。中心前面建有篮球场和健身广场,一副副形状各异、功能不同的健身器械静静屹立在篮球架旁边,等待着酷爱健康的人们。
服务中心南边是纯木质结构的美好乡村“文化走廊”,精致、古朴而典雅。走廊后是绕村循环的引水排涝渠,与村落边一个水光潋滟的池塘相连。走廊的文化元素分为前言、环境卫生公约、美好乡村建设民谣、特色产业篇、生产发展篇、生活宽裕篇、乡风文明篇、环境建设篇、管理民主篇、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美好乡村等10个板块。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三个“三字经”,暨:生产发展篇三字经:新农村,民主体,兴三农,靠政策……共36句话;生活宽裕篇三字经:盘中餐,皆辛苦,善节约,少积多……也是36句话;管理民主篇三字经:村中事,多谏言,谋点子,显民主……还是36句话。
最有文化底蕴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美好乡村”板块关于双窑来历的简介:双窑,原名三塘村。北倚万亩优质粮油示范片,东傍公鹅包水库,安城河碧水环绕。1978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古文化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经考证,文化遗址始于西周时期,延续到明清。南宋时期,在此建西苞信县。《安徽建制沿革》载:为南朝宋侨置县。传说有一对恋人游玩至此,被眼前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久久不愿离去。两人决定挖两孔砖窑,烧专制瓦建屋定居于此,并从此以烧窑为生,双窑由此得名沿用至今,寓意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生活。
最有诗情画意的是“美好乡村建设民谣”: 普天同庆艳阳照, 党的温暖离不了; 三农工作首先行, 乡村建设要美好; 规划统一大家管, 庄宅整治事不少; 分村逐户都改造, 公共设施先配套; 新修道路建管道, 车水门前户户到; 庄前屋后环境美, 空气更比城市好; 绿树绕村池水漾, 相映成趣花鱼鸟; 更喜休闲健身场, 男女老少乐逍遥; 硬化亮化加绿化, 支柱产业重打造; 安居之后再乐业, 宜工宜农宜商贸; 各级政府先引导, 农民主体不可少; 村民理事多自治, 加强管理促长效; 干群互动齐携手, 科学发展真奇妙; 举国共筑“中国梦”,明日家园更美好。
作为裕安区首批美好乡村示范点和2015年度省级美好乡村示范点(现更名为“美丽乡村示范点”),古城村以规划用地约0.2平方公里的双窑中心村为载体,两年来总投资已达500余万元。配套有“公共服务中心”、健身广场、三塘小学、幼儿园、便民超市、卫生室、文化站等。目前,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到位,主要配套有支渠200米,下水道2000米,池塘周边、道路两边实现绿化,路面、塘埂、入户通道全面硬化,水泥路东侧一字排开的41盏路灯使中心村更加亮化。形成一水绕村、十步芳草、百家商铺、千米长街、万亩良田的宜居宜农宜商宜游之地,同时成为顺河镇新一轮集镇西拓的重要板块。(张远东 裕安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