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商家,也打起了“粉丝”经济的主意。发一条微博或朋友圈,集个ZAN、拉拉人气,就能拿到水杯、电影票或是优惠券、体验券等各种小礼品,市民们对此也颇为买账。
不过,近日,有网友吐槽称,自己参加了一个商家的活动,ZAN集齐了,礼品却没了,这让他很是郁闷。和这位网友遇到类似问题的市民还有不少,在他们看来,商家有失诚信的做法,不仅难以拉拢人气,反而会因此而失分。
网友吐槽:礼品难拿到 在本地一论坛中,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参加了某商家的“集ZAN有礼”的活动,可是结果让他很是郁闷。事情是这样的,在商家发布的微信中,提及只要集齐一定数量的赞,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
于是,动员了诸多亲戚、朋友给自己分享的信息点ZAN,终于集齐了所需数量。可是,当这位网友兴冲冲地去商家领礼品时,却被告知礼品发完了,这让他很是郁闷,认为这一活动有点坑人。“活动十天时间,才第三天,礼品就发完了?”在帖中,这位网友颇多质疑。
商家回应:临时有短缺
对于网友的质疑,商家当然是有话要说。组织此次活动的商家回应称,其中颇多误会,实际上并不是礼品没有了,只是参加活动的网友很多,造成礼品一时出现短缺的现象。“郑重承诺活动绝对真实有效,因客流量太大,导致礼品临时调度不及时,这点我们深感抱歉。”在回应中,该商家回应称。并表示集齐ZAN的网友可以领取通知函,过几天再来领取礼品。
不过,对于这样的回应,不少网友们仍不买账,言辞间颇多失望之意。在走访中,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都参加过类似的“集ZAN有礼”活动,但礼品难以兑现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也让网友们对类似活动从热捧、积极参与,变为感到无趣、甚至颇多厌恶。
市民热议:参与图个乐 在不少市民看来,“集ZAN有礼”的活动,不过是个“商家赚吆喝,市民图乐呵”的活动,“有个流行的网络语就是‘认真你就输了’。”市民季女士说起自己的经历,颇有感触。和这位网友一样,在朋友圈里,经常有亲戚朋友让她帮忙点ZAN,看着别人晒出的免费礼物,季女士也有些心动,于是也加入其中。“每次看到有商家做类似的活动,都忍不住在朋友圈里转上一条,并给亲朋好友们群发信息,帮忙集ZAN。”季女士说,“可有时候,ZAN都集齐了,却拿不到礼品,有时候遇到商家说礼品发完了,有时候遇到商家说时间过掉了,反正都是白忙活了。”
当然,季女士并不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过,回头想想,换回来的也就是一些派不上多大用场的小东西,感觉就是图个参与其中的乐吧。”季女士说。在走访中,和她有着相同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如果商家有诚意,这种形式还是挺好的,可要是故意吸引眼球,就有点坑啦。”有市民认为。
律师说法:商家或承担民事责任 帮着商家宣传广告,也按照要求集满了点ZAN数,最终却没有如愿拿到礼品,消费者无疑非常不满。商家原先的承诺没有兑现,这样的商家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记者咨询了本报法律顾问殷坪律师。
殷坪表示,一方面,一些商家通过微博、QQ、微信、户外广告等,把广告信息发布出去,并承诺一些不确定的当事人积多少个ZAN就可以领取奖品,这样就表示商家与不确定的当事人成立了一种合作关系,那么商家必须要按照承诺履行义务,如果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违约责任。另一方面,如果商家通过虚假手段进行广告宣传,表面上承诺积ZAN送礼品,实际上却没有这个行为,那么商家的行为就是一种消费欺诈行为,应该承担行政责任。
而对于一些网友普遍反映的,拿着足额的点ZAN数,去商家拿礼品,却被告知礼品已经赠送完了的情况,殷坪表示,这种情况商家可能存在违约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有权利要求商家给予奖励。
同时,记者注意到,有些商家在广告中提到了类似于“每天进店的前80名可领取礼品”的条件,对此,殷坪表示,这种情况属于附条件的行为,具体要看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如果当天确实已经有80名消费者领取了礼品,那么商家的行为就是有效的,但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商家的行为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六安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