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429
  • 回复3

[六安图鉴]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在六安这位画家的呕心之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喧闹的街市、雄伟的城楼、商船云集的汴河……生动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QQ截图20160505085924.png
  如今,该画惊现皖西,让人啧啧称奇,原来我市金安区画家张志耗费3个多月的时间,在绢上临摹了《清明上河图》,画中814个人物栩栩如生,牲畜、船只、建筑物、树木等几乎与原作一模一样。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宽25厘米,长528厘米,而张志临摹的《清明上河图》与原作相比有所增加,其宽达30厘米,长为680厘米。
  今年54岁的张志,是金安区张店镇人,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画高研班,著名国画家。相对于创新创作,张志更偏爱传统,从艺三十多年,临摹历代名家名作千余幅,为临摹《清明上河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志说,2013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的时候,也曾有一些创作性的绘画作品,不过几位老师对其追求传统比较认可,建议他走传统路子。这正好与张志的个人艺术理念相一致:“深入传统,在传统中寻找创新,在现实中体现古意。”
QQ截图20160505085930.png
  从北京返家之后,张志仔细研读历代精品和传世画作,临摹《清明上河图》的想法渐渐在脑中应运而生。临摹前,张志经常思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北宋都城清明时节的面貌,里面透露了很多东西,具有一种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原作上814个人物如何去画,城楼结构这么严谨,如何把握?在绢上临摹,不是创作,必须追求与原著一致。
  今年2月份,张志开始在绢上临摹,不分白天夜晚,极其投入。有时妻子喊其吃饭,他却总耽搁不下来,一等再等,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因为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尺寸与原作相比,有所增加,所以画面上的建筑物、人、船等比例不是很好把握。就拿画上的船来说,完全凭借手熟,这得益于张志先前的经验积累。
  “以前我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饭后散步,自从临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散步与自己无缘了。在临摹《清明上河图》的全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待4月底临摹好之后在微信上发布消息,一时间老师和朋友纷纷点赞并为之称奇。”张志很欣慰的说道。
  “临摹完成后,我准备将其装裱,待办个人展览时候再拿出来,别人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目前感觉临摹的《清明上河图》是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画,与原作的相似度达到了90%。”张志说,过段时间还想再临摹一幅《清明上河图》。那时对《清明上河图》将又是一个重新的理解和领悟,临摹水平也会更有所进步。(记者 储著坤 张静 来源大别山晨刊)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6-5-5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厉害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