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叶落归根”是多少在外游子心里的真是写照,无论再辛苦的路途也挡不住他们一颗寻找亲人、寻找家乡的心。这不,最近一位来自北邯郸的老人再次来到六安,寻找自己五十年前的记忆,由于留下的线索太少,老人几次来到六安都没有太多的结果,但是他寻找亲人的迫切心情让我们为之动容。
眼前这位头发斑白,看起来非常消瘦的老人名为杨学生,来自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五十多年前离开六安,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这次是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六安寻亲。
@杨学生:找也没有找多少年,前几年来一次,这是第二次,有这个想象吧。
他七八岁时就离开六安,当时家中有七个兄弟,父母均已去世,自己在家排行老六,隐约记得自己的小名叫“江(蒋)六子”。 @杨学生:我记得我是弟兄七个,我母亲先亡了,然后父亲不在了,我大哥抚养我们这些小弟兄们,我二哥他在学校,在六安县学校,这肯定的。我大哥叫我带七弟去幼儿园,结果走到路上,我七弟不知道怎么回事死了,我大哥知道后,打了我一耳光,把我收留回去,再不让我出来。
上个世纪60年代,老杨一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饿急了的老杨偷吃了家里的东西,被大哥狠揍了一顿,当时负气离家出走了。
@杨学生: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袖子里面装了两包大米,我偷吃了,我大哥发现了砍了我两下,我恼怒了,起来就走了,我大哥知道这个情况。
老杨向记者介绍,当天晚上他走到了现在南门锥子那一带的养老院,由一位老婆婆收留了,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被送往了现在北塔公园附近的孤儿院。
@杨学生:在这儿(孤儿院)住了多久不知道,然后快到年关了被我的养父领走了,现在是在河北邯郸地区涉县,住了有50多年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老杨离开六安已经五十多年了,早些年自己也想着回来寻根问祖,但是考虑自己养父的感受就一直把这个想法深埋在心底;如今自己的养父已经去世,老杨寻根问祖的心更加的强烈,但是毕竟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对于自己小时的身世又知之甚少,老杨的寻亲之路是何等的艰难。
老杨这几天就住在六安南门锥附近,没事的时候就在周围转悠,希望能够找到一点线索,但是由于时间太久,当初老人入住的养老院很多年前就搬走了,留下来的房子也在几年前拆迁了。
居民:能理解,不过你又不晓得名字,又不晓得什么,你没有根据啊,怎么找呢?你有根据,你后来从地方派出所登记一下,回来我某某我家原来失散了,叫什么名字,他把他的相貌形象什么都讲开,怎么走的。
老杨现在在河北邯郸已经有了圆满的家庭,虽然儿孙满堂,但寻亲梦却迟迟不能得以实现,经常愁眉不展。
@杨学生:现在家里面有一个女儿一个小儿,现在女儿也出嫁了,小儿也成了家,现在还有两个小孙女,生活不是很幸福吧,总之是还比较可以,感觉的。我是一到了北方就有这个愿望,以前有养父在,他们不必要让我知道这个事,他是怕我知道,后来,我这大了,有很多原因,条件啊都不允许,现在没有什么事啊,觉着来这儿看看找找,有了时间。
面对镜头,忠厚朴实的老杨告诉记者,虽然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在了,但是自己的五个哥哥至少还有在世的,找到后,至少知道自己到底姓甚名谁,家在哪里。
@杨学生:早就想了,想看看自己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是他们坟在什么地方,我也想知道知道,我大哥活着吧,他肯定知道江(蒋)六子是他的弟弟,我二哥三哥也知道江(蒋)六子,可是他们对我没有什么映象,其实吧也没有什么愿望,也就是想回来看看自己的家乡,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采访中,老杨的儿子告诉记者,自己非常支持父亲寻亲,希望早日帮父亲圆梦。
@杨忠利:主要就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作为子女应该有这个义务,我们也应该知道他究竟姓什么,叫什么在哪,毕竟是亲人。想在这多呆几天,看一看找一找。目前没有太多的线索,现在以南门锥子为十到十五公里左右附近找姓江(蒋)的,找有水库这块的,又在记忆中的线索,比较接近的来找。
【新闻有态度】
老杨和儿子已经来六安寻亲有好几年了,苦于一直没有线索,一路上磕磕绊绊,希望各位观众在看到我们节目后,如果有了解情况的可以与我们栏目及时联系,早日圆了老杨的寻亲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