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621
  • 回复0

[法制经纬] “特招特批”“内部指标”上大学都是骗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招特批”“内部指标”上大学不可信
                                                                             来源:六安新周报
  编前语:高考结束后,各种形式的录取招生骗局就开始粉墨登场了,他们打着各种旗号,诱人上当。这些招生骗局存在诸多漏洞,只要考生和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能避免上当。近日,记者就采访了一起发生在我市的录取招生骗局案例,同时也从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了解到录取招生骗局几种典型形式和防骗知识。希望这些能让广大考生和家长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16万元“包分配”
竟成梦一场
  正当张志为儿子上大学的事烦恼时,同窗好友王健献了一计——只要16万,他就有“门道”让孩子稳稳当当地上军校,毕业后还能包分配。这一计,解决了张志后顾之忧。
  然而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行着,儿子顺利拿到毕业证,就等着安排工作时,却被告之“关系网”断了,16万包分配的承诺成了泡影,无奈之下,张志将昔日同窗告上法庭。
  事情还要从2006年说起,为了能让孩子上军校,张志联系同窗好友帮忙。于是,两人于2006年10月28日,达成委托协议,并且约定:张志之子杨杨四年大学期间,必须各门功课考试成绩合格,王健保证杨杨会拿到国家承认的普通本科文凭,并且承诺:毕业后,保证安排到部队工作,享受部队干部待遇。王健还承诺,如果不能办成,全额退还16万元。
  白纸黑字签下之后,张志心里的这块石头终于放下了。
  儿子杨杨在新学期,终于收到入学通知,并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军校学习、生活。
  四年的学习结束后,杨杨拿到了“加盖小钢印”的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文科文凭,可到部队工作的愿望却落空了。
  张志便找王健理论,并当场要求王健退钱。
  王健却也有自己的难处,“钱我给朋友办事了,事未办好,钱是没办法追回来,我拿的钱有3-4万元我愿意退,其余的钱,要协商找别人退。能不能全退还是个问题。”
  这样的结果,张志当然不能接受,于是将王健告上了法庭。
  法院受理此案后,依照原告张志与被告王健约定,被告王健系利用原告张志提供的巨额现金,为杨杨请客送礼,办理国防定向生,并保证毕业后安排到部队工作享受部队干部待遇,该被委托行为系违法行为,故原被告所签订的协议无效,该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被告王健应返还原告支付的16万元费用。



三种骗术需警惕
  每年,高考成绩一揭晓,各种招生骗子开始纷纷“出动”。六安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孙德新特别提醒,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必须经过省教育考试院审批同意,没有经过这一程序的所谓招生录取是无效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严加防范,要特别警惕以下几种高招骗术:
  骗术一:谎称自己是某院校招生代理,掌握有录取指标,只要交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办理录取手续,专科分数甚至更低的分数也可以录取为本科;号称“自主招生”,向考生许诺可以降分录取,骗取定向培养费等。
  骗术二:冒充高校招生人员或谎称与学校领导和招办人员有“特殊关系”,暗示或明示可帮人上大学;谎称院校有“小计划”或可占用“外省指标”、“特招特批”和“内部指标”,可直接向招生部门点招。
  骗术三:故意混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与普通高校招生的区别,蒙骗考生;扬言招生录取不用网上操作,考生可直接把纸质档案交给他们,再交纳几万元钱,一切都可“搞定”。
三种途径核实录取信息
  为防止考生、家长遭遇招生诈骗,市考试中心提醒:不妨做到以下三方面的“了解”。
  一是,要通过权威渠道了解招生信息。安徽教育网、安徽招生考试网、安徽教育资源网供考生查询录取结果,只有通过这三种途径才能查询到录取结果。
  二是,要了解学校招生资质。教育部每年都要公布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名单,只有在这个名单之列的,才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同时,只有《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一书所列的高校、专业,才具有在安徽招生的资格。
  三是,要正确了解录取规则。只有经过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办理正常录取手续的考生,才能通过教育部学籍电子注册,才能获得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毕业证书。其他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为考生办理录取手续。
     皮正莉 陶宝华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