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六”安行·红色寻根之旅》特别报道
革命圣地书华章
来源:六安新周报
说起延安,我们便会有这样一连串的记忆——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总部,这里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这里是艰苦奋斗的榜样,这里是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大生产的基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MZD……”从这里唱起!
到延安不能不看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上世纪30年代,这座悄然更名为宝塔山的山和塔便成为延安的象征,更成为整个中国的皈依。站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庄严一种崇敬。
在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根据地,记者看到前来参观瞻仰的人是络绎不绝。当年MZD、朱德、周恩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领导指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走进延安七大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依然完全按照中共七大时的场景布置,历史的瞬间已被凝固成了永恒。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着中国共产党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在这个礼堂内参加了规模空前的中共七大盛会。这次大会,确立了MZD及MZD思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味那段历史,才顿然明白,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这段青春的印记,正是它步入成熟的标志,正是它顽强生命力的不竭给养。
枣园,总是以一种诗意的气质嵌入延安的印象中。这里树木繁茂,风景秀丽,历来被称为延安一景。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重温那段不朽的传奇岁月。
踏进位于延安市枣园内MZD主席的旧居驻足端详,领袖们居住过的窑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一张木板床、一张办公桌、一盏油灯,构成了一个家的全部家当。睹物思情,眼前仿佛呈现出这样的画面:MZD在窑洞里奋笔疾书、周恩来与士兵一起纺线、朱德抡锄开荒种地……这里曾经记录了多少共产党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乐观向上的动人心弦的故事。
圣地延安,让我们瞻仰的地方很多。当我们驱车在黄土高原的县道上穿梭了300多公里来到了吴起,来到了胜利山,感受到的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站在在吴起县的胜利山上,身后高高矗立的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1935年的10月19日,MZD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从而也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将此辟为苏区,1935年10月19日MZD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进入苏区大门——吴起镇,与陕北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穿过代表着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250级台阶,来到胜利山上,曾经的烽火凝固成历史。极目远眺,美丽的吴起县城尽收眼底,在平静的与每一个后来人述说着那段峥嵘的岁月。
了解延安的历史,不能不去延安革命纪念馆。丰富的收藏,先进的手段,将中国历史那段不朽的革命足迹完整而鲜活地展现出来。整个展览通过2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版画、雕塑等艺术品以及灯箱、图标、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半景画、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共中央和MZD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光辉历史。
日月如梭、岁月不居。当战争的硝烟落定成尘埃,时间的步履远行成历史,我们在延安汲取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我们找寻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今天的延安,“巍巍宝塔山”已被绿色围绕,吴起、志丹等县以前的黄色已经被浅绿色覆盖。“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陕北农民这首信天游已经颠覆了人们对于黄土高原的记忆。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889.4万亩,占到全国的2.5%。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带动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正方兴未艾。
城市变美了变亮了,高楼林立、马路通畅。2005年以来,延安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极大改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延安的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原油产量煤炭产量均有了新突破;石油炼化、煤焦化、天然气液化等一批能源加工转化项目正在建设。站在新的起点,290万延安人民将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而不懈奋斗。
【记者感言:宝塔山下 巍巍宝塔山,道不尽英雄史诗,潺潺延河水,诉不完伟人佳话。在这里我们祝福延安,也祝福这片红色圣地上的人民,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在未来的日子里抒写更加瑰丽灿烂的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