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棚离高邮市区约十多公里。 马棚地名源于秦代邮路的驿站,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马棚湾在地理上的战略地位非常显著。北去可以控制徐淮,又是东进盐阜的要地,是扬州、南京、上海的北大门。古往今来不断有军队过往和驻扎,千军万马过往和停靠当然要拴马,据说,这里在“古代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养马场和能拴数百匹战马的棚子”。还有一说是,马棚在高邮地图上形如一个湾,恰好是马蹄的形状,这也成了马棚这一地名的注释。 这个马蹄形湾是千百年来高邮湖水泛滥、溃堤形成的缺口。据高邮县志记载:“从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到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663年中马棚湾这个马蹄形湾决堤达17次之多。马棚湾第一深潭——清水潭即由高邮湖水冲决而成。” 著名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先生在他著名小说《大淖记事》中写道:“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淖字。县境之内,再也没有别的叫淖的地方,据说这是蒙古话。那么这个地名大概是元朝留下的。”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渺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又说:“这是城区和乡下的交界处。”由大淖北去可至北乡各村,东去可至二沟、三垛,直达兴化。而符合上述条件的非高邮马棚的东湖莫属,东湖就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所写的“大淖”。 马棚湾庆城村荡滩位于马棚镇约3公里,是我省的湿地公园之一,是扬州地区唯一的湿地。在这片湿地上集中了所有湿地植被,据生态学家考证,芦荻、灌木、金银花、绿色的藻类、水杉、乔木、白杨树。还有约3000亩面积湖荡,现在人们叫它“东湖”,该湖荡和湿地过去一直通往横泾河。横泾为高邮市一个乡,和兴化市地界接壤,而且纵向往东北方向流淌,东湖一字排开,给人一种非常壮阔的感觉。它一共有三条河汊,而围绕这三条河汊的是成排的水杉树林。 秋日的东湖,在夕阳的映衬和蓝天、白云、绿树的辉映下,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时再吸一口林中野花散发的缕缕花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时不时还有一群野鸭拍着翅膀飞向湖心,原生态的感觉就莫过于此吧。 在水杉树林中你会见到一座座掩映在茂密树林深处的小木屋。这仿佛使我想起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电影画面。苏联红军战士拉着手风琴和自己心爱的姑娘在网床里,姑娘深深地陶醉在小伙子的琴声之中…… 2007年11月30日扬州日报(扬州杂志)c3版 马棚湿地
 
 
马棚湿地
 
马棚湿地
 
马棚湿地
 
高郵馬棚東湖
 
高郵馬棚東湖
 
高郵馬棚東湖野鴨
 
高郵馬棚東湖野鴨
 
高郵馬棚東湖野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