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是不是病?     “儿子,走!出去散散步?”尹先生走进14岁儿子的房间,准备把电脑前的儿子向门外拽。   “要去你自己去!”儿子头也不抬,两眼直盯着电脑。   “小男子汉,天天在家,可有意思啊?走,出去透透气!”   “‘宅’有什么不好?如今还流行‘宅’呢。”   父子俩为此争吵起来。只听到砰的一声,儿子把房间的门狠狠地关上了……   这样的争吵,这个暑假已经上演了很多次,对于父亲的担心,小尹却不放在心上。   他的房间,基本就是一张床、一台电脑的摆设。电脑边的垃圾筒里满是零食的包装袋。而此时,小尹正埋首于电脑前,戴着耳机听音乐,玩着CS之类的游戏。   尹先生说:“年纪这么轻,什么事都不做,以后怎么进入社会?”   儿子说:“每天读书,难得放暑假,让我轻松轻松行不行?” 小尹已经窝在家中个一个月没出房门了,和父母说不到两句就会“爆”,也不见他和其他同学交流。尹先生开始担心起来,孩子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     “象小尹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他们企盼自由、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希望家长、老师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他们。一旦大人们对他们的某种行为或想法不认同时,刻意安排孩子的学习或生活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排斥心理,以至于出现象小尹这种情况,不愿和父母交流,只有通过上网、打游戏达到自我放松的目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六安一中心理辅导老师姚露分析说。   “暑假,导致一些同学 ‘宅’在家里,是因为是没地方可去;也有学生认为这么热的天,出去‘纯粹是受罪’;还有学生表示自己不爱与别人打交道,宁愿一个人‘宅’着。孩子们‘宅’的原因很多,这也跟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有关。”姚露分析说,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人玩,养成了自娱自乐的习惯,时间久了就更加偏爱独处安静氛围。   “宅”是不是一种病?姚露说,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宅男宅女”不喜欢和外界交流,不轻易涉足与人交往,是一种自我封闭的表现,“虽然不能简单归纳为病症,但绝对是对自身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的。太‘宅’的孩子容易‘一个人胡思乱想’,特意回避一些问题,封闭在自己认为安全的世界里。久而久之,很容量得心理疾病,从而引起社会能力退缩。”   面对小尹这种情况,父母也要把握度,既不能过于责怪孩子,也不能顺从这样发展下去。姚露建议:   首先,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与父母虽然生活在一起,经常是一个忙于做功课,一个忙于做家务,大家各管各,就很少有感情的交流,孩子喜欢什么,家长有时并不一定知道,多了解孩子的趣爱好,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有共同语言。        其次,学会耐心倾听孩子说话。青春期的孩子,思维活跃但不成熟,有时甚至出现一些幼稚乃至不正确的想法。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倾听者的耐心鼓励和帮助。如果,孩子在说话时,经常觉察到父母似听非听、毫无耐烦的神态,甚至否定指责的态度,就会感到跟你们大人没什么好说的,下次还是不说为好。时间一长,孩子就再也不会向父母诉说心里话了。   最后,家长引导孩子上网。让他们关注、浏览一些其他信息,家长采用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孩子沟通、交流,多聊聊孩子关心的话题,会使孩子有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慢慢减少上网时间。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