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642
  • 回复1

[城事] “摸秋”、玩火把、吃糖馍,六安中秋好吃更好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六安新周报 于 2011-9-10 09:42 编辑

赏月、“摸秋”、玩火把、吃糖馍
那年今日中秋节 六安不与别州同
来源:六安新周报
   那年,关于中秋,可以有很多话题,月轮慢转,家家在庭院、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备齐月饼、水果和茶水,边吃边叙;小伙伴们玩火把、撂火球、舞火龙火狮,然后借着月光悄悄地去“摸秋”,到田间地头去“偷”庄稼……
   今日,再过中秋,我们想到最多的还是团圆和月饼,那些热闹的习俗越来越少、那些不与别州同的“过法”渐行渐远……
   “对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是除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 六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史红雨说说,“农历八月十五是粮食成熟的时节,又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候。圆月代表团圆,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把中秋视作团圆的日子,其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红雨介绍,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了唐代,祭月、赏月、玩月的风俗更为文人雅士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而与中秋节源远流长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发源于皖西,出自《淮南子》。
   “由于六安地处江淮,南北文化在此碰撞。所以六安的中秋习俗也就南北兼容,其他地方的习俗,在六安都曾出现,其他地方没有的在六安也能找的到。”史红雨说,所有的习俗融在一起,让六安的中秋与众不同。
 吃在中秋:
中秋时节,喜获丰收,粮食归仓,瓜果成熟。各式各样的月饼少不了、一模一样的板栗烧鸡也缺不得。花生、石榴、葡萄、柿子、莲藕隆重登场。那时的月饼,体积庞大,一家人聚在一起将一个月饼切成莲花状,每人一小块。没有回家团聚的那个人,也要为他留着一块月饼……
做糖馍
中秋节的下午,走在老城的小巷里,你能听到家家户户一片“咚咚”的捣芝麻声。“做糖馍首先把芝麻炒熟,待香气溢满厨房,再放入臼中,用捣槌捣成粉末状,拌上糖,馅就做好了。”
史红雨说,有的人家还加入刚摘下的桂花,香气更甚。将馅包进事先和好的面团,按压成圆饼状,之后下锅用小火慢慢烙,出锅便好。咬一口,外皮脆,中间软,满口飘香甜润,中秋赏月,除了月饼,还要吃这种自制糖馍。
打糍粑
    “小时候对中秋节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打糍粑,每年到中秋的时候,妈妈要先用糯米蒸饭,爸爸要准备一个大石钵,还有一根长长的木棒,妈妈蒸好饭以后就倒进石钵里面,他们两个趁热就开始打起来,一棒一棒的打,要打好久好久才可以打倒米成团,黏黏的,等她们打好以后,妈妈趁热给我捏一团放碗里,让我先尝尝。”市民高女士回忆儿时的中秋节,依然历历在目。
   史红雨说,打糍粑最为关键的工序是擂和捶。擂是将一盘散沙似的糯米饭擂碎;捶是将米粒捶成黏糊糊的一团,扯之不开,割之不断。最后放在案板上均匀的摊开,等到第二天用刀划成一块块的,用油炸。
玩在中秋:
搬个桌椅到自家庭院或阁楼,全家人在一起品茶赏月,听爷爷讲关于中秋的故事、猜爸爸妈妈出的中秋谜语……
摸秋
      所谓“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这时大部分庄稼都已丰收,田间地头里还有些残留,人们可以随意溜到张三家的菜园、李四家的庄稼地,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等。”史红雨说,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俗谓“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
   “偷”完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
玩火把
  中秋的晚上,在城外宽阔的地方、在乡间僻静的角落,一团团火球上下飞舞。以前的火把是由高粱等绑在麻秸上,或缠上棉花、稻草,点着了,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田野,或耍火龙,或舞火狮,奔腾跳跃,远近呼应。
  “那时每到立秋后我和小伙伴们就开始做准备了,积极筹备扎火把的材料。主要是火把棍子,要两米以上,必须相对要直点,粗细适宜,握在手里正好。而且要结实,耐烧。然后到田野、山丘去找一种叫火把草的蒿草,扎好火把后,当天完全黑下来了,就跟在别人的后面,一起到一空旷的高地点起火把,舞动起来。”市民徐先生说,演变到现在,还有些人家在易拉罐里放上棉花倒上机油,穿上铁丝,绑在木棍上,游走一遍便罢。
烧宝塔  
   华灯初上,人们总要拣些砖头、瓦片聚集于空地,用三块砖架成塔门,用瓦片垒成一座上小下大、外圆内空的宝塔,然后填以草屑、木柴、稻壳、废纸,点火烧着,并添以木屑稻草等,附近人们都来观看。
   直到把宝塔烧得通红,便一阵乱砖砸倒,人们发出欢呼声,孩子们便唱道:“八月十五烧宝塔,保佑癞子生头发;头发多不多,生一后颈窝;头发少不少,生它一满脑。”
说在中秋:
此去经年,中秋没变、月圆依然,只是人们的过法变了、想法换了。从前朴实无华的大月饼变成了铺张奢侈的小月饼;除了田园乡村还有赏月习俗,在“水泥森林”中,已难见有人月下赏景;家人团聚、外出旅游、呼朋唤友、欣赏晚会,成了如今中秋的主题……
社区自办晚会 分享中秋喜悦
   史红雨说,如今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在每年中秋节推出大型晚会,尤其把舞台选在户外,露天美景,月下唱歌,很有意境。“希望社区或者物业,可以在小区附近的广场公园自办小型的中秋晚会,自娱自乐。居民们可以把自家好吃的好喝的,拿出一点与大家一起分享。可以清唱戏曲、歌曲,也可以跳舞、说故事。”
复古习俗 继往开来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马启俊说,作为传统文化遗产,我们要对中秋节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保存、研究和宣传,对逐渐弱化的部分节日文化要加以抢救和保护,对良好的民俗习惯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其中有利于家庭团结、幼儿教育、社会和谐、商业繁荣部分要加以重点关注。
    当然,中秋节文化也应与时俱进,要淘汰封建迷信、奢华浪费(如月饼的过分包装)、送礼行贿等过时的或不健康的成分,增加与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等相适应的部分,推动中秋节民俗文化健康发展。
各县中秋习俗拾趣
   霍邱:中午过节,午餐丰盛,阖家团聚;晚上在院内摆设月饼、瓜果“赏月”,谓之“圆月”,以求全家团圆和睦,多系妇女主持,俗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现盛行接未婚媳妇、新女婿过节。
   寿县:这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扶老携幼,手持各式各样自制火把,唱小戏放民歌。近年来,又风行放飞孔明灯。
   金寨:中午过节,晚间在院内陈设瓜果月饼“赏月”。农村有晚间“摸秋”习俗,认为摸到高粱是“钱串子”等。
   舒城:亲友互赠月饼,互相问候,早餐吃汤圆,孩子们外出抓石蟹,中餐习惯以板栗烧鸡和鱼虾为佳肴,饮酒作乐,晚间赏月,品尝月饼、菱角、石榴、花生等。
   霍山:中秋夜,全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青年妇女多回娘家过节。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1-9-27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听说过。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