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838
  • 回复8

[城事] 皖西大戏院 半个世纪的记忆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六安新周报 于 2012-1-6 11:07 编辑

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要把你记在心间
皖西大戏院 半个世纪的记忆
来源:六安新周报
皖西大戏院,她曾经是老六安人津津乐道、流连忘返的地方。如今,这个曾经诞生快乐的地方正在与我们婉言惜别,也许只有通过诉说,才能唤起那些遗存在我们心田间脑海中,关于她的光阴故事、光辉岁月……
1.jpg 4.jpg 2.jpg
记者探访:
物非人非 曾经辉煌
  在一个严寒的冬日,记者步行来到皖西大戏院。戏院斑驳的墙面上,喷写着几个醒目的红色“拆”字,大门上方的门头已被拆落,红砖碎石散落一地。
  在大门一角,记者透过一丝缝隙,看到了有些卷曲的皖西大戏院门牌——皖西路183号。
  抬头望去,皖西大戏院原先金黄色铜质大字,现在只剩下“西大”两个字。而其它那些已消失的文字,除了留下一些灰色印记外别无其它。
  记者向戏院后院内走去,在戏院原先的办公地点,一位老人走了进来,他叫程如友,皖西大戏院第九任副经理。
  “1959年那一年,我刚15岁,在皖西艺校学艺,我也常来帮忙。虽年纪尚小,但一想到大戏院建成后,就可以在舞台上一展演技,就别提多激动了……”
  为了解大戏院的前世今生,程如友特意带记者走了一番。
  “这是舞台,走慢点。”程如友提着醒,一道道光束,将大戏院的面纱渐渐拨开,那些曾经舞台上的美丽身段、艳丽服饰、美妙唱腔和戏迷的欢笑声叫好声,似乎又出现在眼前。
  借着手电的光束,向舞台上方望去,几块红色、墨绿色幕布还在半空悬挂着。舞台下方上千个座位,早已不见踪影,只孤零零留着焊在地面的螺丝钉。
  “戏院的规模和设计水准,当时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近四百平米的舞台,在当时让不少戏剧团演员羡慕不已。戏院的声效也很不错。白燕升几次来戏院表演,对戏院的音效几番赞叹。”这时程如友拍了拍手,后来更是放声高歌,浑厚的声音在戏院回荡不消。
  程如友说,当年皖西大戏院里有舞台区、会务区、休息区、排练厅、观众休息室、票房等等,公共设施相当完备。
  但经历几十年岁月,三次重新修缮后,一直保留至今的,只有舞台前方的台口,这个台口是由两根净高8米的大红台柱和一个长11米的横梁构成。横梁上依然保留着,象征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万年长青、百花齐放和工农联盟的纹样。
老人回忆:
刘伯承亲手写下“皖西大戏院”
  据程如友回忆,1961年春节,皖西大戏院正式启用时,首场演出就是皖西庐剧团表演的歌剧《刘三姐》。
  开演前几日,近两千张戏票,就销售一空,人山人海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  
  “当时五县四乡的老百姓为了能一睹皖西大戏院雄伟气势,可以走上几十里路。”程如友说。
  说起皖西大戏院那几个大字的由来,程如友更是激动万分。
  记得1964420日,刘伯承来到皖西大戏院,看庐剧《雏凤凌空》,当时程如友的爱人饰演的就是女主角杨排风,而程如友饰演的是寇准。
  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演员们的身体状况是刘伯承最为关心的。
  程如友如今依然记得刘伯承说过的一句话:他们都是皖西艺术之花,不能饿坏了他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随后刘伯承在休息厅,在一张八开大小的宣纸上,题写了:为工农兵服务,皖西大戏院。
  “皖西大戏院的院名,几经更改,皖西大戏院、皖西剧院、皖西影剧院都用过。直到刘伯承为戏院题字后,才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程如友说。
昔日场景:
《程红梅》一票难求 西游记师徒轰动皖西
  皖西大戏院经历过两次辉煌,第一次是文革前。
  那个时代娱乐活动屈指可数,老百姓更愿意过来看看戏,晚上几乎是场场爆满,演上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那个时候由皖西庐剧团自编自演的《程红梅》相当受欢迎,可以说是一票难求。
  “侯宝林、马季、刘晓庆、赵本山、马兰、蒋大为、冯巩、87版西游记师徒四人等等,都来演艺过,印象最深的是西游记师徒四人,可谓轰动皖西,戏院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放映工作室里都站满了人。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都挤到舞台前凑着看。”程如友说。
  程如友回忆:“那时还特意设计了多种颜色的戏票,设计很简单,底纹是以大戏院为背景,票价那时从一毛五到两毛五不等。如果购团体票的话价位会低些。那时对个人购票也有限制,每个人只能购买5张。”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皖西大戏院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市民何大姐清楚的记得,1973年皖西大戏院放映《买花姑娘》时,好几天都买不到票,急的她只能站在大门外干着急。
  “人太多了排队都能排到马路对面,有的人熬到下半夜实在熬不住又害怕位置被占,就放砖、菜篮子占位子。后来还是找朋友才弄到一张票。”何大姐说。
  皖西大戏院也走出了不少著名的艺术名家,今年60多岁的武克英就是其中的一位,说起她那时站在舞台上表演自豪不已。
  老人特意翻开当年的相册,“看,年轻吧,那时我就二十多,很要强。白天练习唱腔、排练剧目,晚上就上台演戏,时间很紧凑。当时庐剧《程红梅》《妈妈》、《红楼梦》等大受好评。”
  “演《红楼梦》的时候,没想到那样受欢迎。在大戏院连续上演了四十天。当时又正好赶上夏天,天气很闷热,舞台左右两边都安上了大风扇,大戏院那时还经常停电,只能用汽油灯照明。”武克英说。
记者手记:让我们将回忆珍藏
  大戏院的没落,除了硬件、机制落后于这个时代外,一个重要原因是80年代后期电视、电影等娱乐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
  20108月,皖西大戏院上演了最后一场戏庐剧《杜鹃啼血》后,那扇红色大门,就再也没有敞开了。
  从19612011年,走过五十年光阴的皖西大戏院,上演了将近30个剧种,接待了国内外近500多个表演团体,一些知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皖西大戏院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如今当我们要告别大戏院时的确有些不舍,但时代在发展,每一个事物都经不起时间的催赶。
  为了能让六安文化有更好的未来,一座功能更加完善的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大世界,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就让我们把皖西大戏院,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珍藏起来。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2-1-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面目全非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高中时期的很多美好回忆都在这里啊```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很多节目和晚会都在这里举行的!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过去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8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1035:}{:1035:}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1039:}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皖西大戏院,不能丢了啊,这是六安的记忆啊。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东西本不应该荒废,可政府部门不管我们能怎么样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