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安八中全校只有8名学生 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每天八节课 在城区教育规划中,将和五里墩小学、清水河小学合并,成立清水河学校 来源:六安新周报 编者:教育均衡、布局调整、择校矛盾……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会代表、委员围绕优化布局、扩大教育资源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日前,有市民向本报爆料:六安八中,一个学校只有几个学生,你们可以到那看看……记者来到六安八中,这所城区义务段公办初中,只剩两个班级,8个学生,仍在坚持日常教学…… 全校就2个班在上课 “八中到了,下车的乘客请从后门下车!”在16路公交车的语言提示下,2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解放北路的六安八中。 校门口没有其他学校那么热闹,文具店、小吃部都没了踪影。校门口“六安市第八中学”的牌子很显目,两扇铁门紧锁,偶尔有人从旁边的侧门进出。 校园里很安静,一幢两层教学楼的教室,看上去很久没用了,门上、窗户上灰蒙蒙的还挂着蜘蛛网。二楼的教室里,横七竖八地堆满了课桌椅。 下午2:45分,“叮叮——”响亮的下课铃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 只见,东边四层教学楼的二楼,有两个男生扒在回廊上,在谈论着什么…… 一楼的教室全都锁上了,顺着楼梯来到二楼,左手边是初三教室,只有6名同学。 6张课桌集中在教室中间摆放着,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学运算步骤。 “你们班就6个同学?”记者疑惑地问道。 “对,三楼初二一个班只有2个同学呢。”一位穿藏青色外套,坐在窗边的同学,指着楼顶说。“上学期,我们班还有10个人,这学期能转的都转学了,就剩我们几个了。” “老师怎么上课?” “跟原来一样啊!上课、提问、背书、写作业、做试卷……没什么特别的啊!” “叮叮——”上课了,一位老师夹着语文书,走进了教室。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老师翻开课本,环视了一下教室,说:“昨天布置背的课文都背了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走到一位男孩子面前,“李杰,你背给大家听听。” 男孩站了起来,合上课本,开始背诵起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个人的小班教学 在初二的教室里,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两张课桌一排,男孩趴左边,女孩趴右边,跟老师面对面,授课老师“一对二”完成45分钟的教学。 这个特殊的班级就两个同学:女孩叫文济华,男孩叫陈伟伟。 “从初一开始,班上就我们俩人,每次考试都是前两名。”文济华笑着说,“两个人还有个伴,总比一个人要强。” 文济华、陈伟伟的家都住在淠绿新村小区附近,“放学,我们通常都一道走。不要父母接送,步行20分钟就到家了。” “马上要上体育课了,我去买个肉夹馒,你帮我把乒乓球拍带到操场。”说完,陈伟伟一溜烟地跑下了楼。 文济华在后面忙着收书包、拿球拍,锁上教室门下楼了。 “我们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每天八节课,都上。不会因为人少,课就不上了。”文济华认真地说,不过,还是有点遗憾,学校能组织的活动太少了,早操、运动会都搞不起来……” 当文济华、陈伟伟来到水泥乒乓球台前时,体育老师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除了打打小球、跳跳绳、跑跑步,很多体育活动开展不起来。”这位老师无奈地说,“以前,我们学校在全市中学生体育运动会上,保持过不少几项纪录呢!现在,全校就8个同学,你说,这活动怎么开展?我们当老师的只能想尽办法,让孩子上体育课能动起来!” 将和五里墩小学、清水河小学合并,成立清水河学校 在学校二楼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文件柜上排着几个牌匾,记录着六安八中曾经的辉煌:金安区2001年度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二等奖、2002年度城区中考第二名…… 记者向教务处的一位女老师了解学校情况时,她放下手中的文件,说,“我们学样这种情况你也看到了,没什么好讲的,虽然学生少,但老师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该上的课还得按时上。按照规划,学校要并合成立清水河学校,希望今后能多招学生,这样,老师教起课来才更有积极性。” “今年秋学期,初一没招到学生。初二2名学生,初三6名学生。全校30多名教师。虽然学生少,但老师和学生精神面貌还不错。”该校李永胜校长说,“就算只招到一名学生,学校也会负责任地开齐所有课程。” 据李永胜校长介绍,六安八中自1979年建校,特别是在1999年-2002年三年期间,生源最高峰达到1700人,在中考中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现在家长看中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省示范。2004年、2005年,由于城区一些民办学校的迅速发展,生源每年要流失上百人。许多家长宁愿花钱上学,也不愿意读免费的薄弱学校。 李永胜说,不可否认城区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学体制、人才管理、奖惩措施等方面,的确有公办学校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学校从2005年之后,生源出现问题。最终进入了恶性循环,教师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在城区教育规划中,将八中和五里墩小学、清水河小学合并,在原五里墩小学校址上成立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清水河学校。按照规划,新学校有四幢教学楼。目前,小学校一幢楼已经盖好了。如果,今年学校其它教学楼能盖起来,我想义务段公办学校不会是只有8个学生的局面了。”李永胜说。 编后:以前,不少媒体报道过农村的“麻雀学校”,没想到,在我们市区,也有这么一所义务段公办学校,出现如此尴尬的生存挑战。 这几年,各级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上不含糊:校安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让很多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是,我们在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同时,却把我们眼跟前的薄弱学校忽视了,是不是也应该把这些“优惠政策”向城区义务段薄弱学校靠一靠?让城区的义务段公办学校振作起来,为择校热降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