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259
  • 回复2

市农检中心:部分莲藕存在增白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9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容姜、增白藕、明胶虾、催红西红柿……
如何选购安全食品? 专家来支招
来源:六安新周报
蜂产品是否是甜蜜的谎言
蜂胶还没有“六安造”
  近年来,真假蜂产品在人们的眼中已无法分辨,“甜如蜜”,这句祝福恐怕要“变味”了。而在我们六安市场,情况又是怎样 ?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市区一家蜂产品专营店。
  店主在得知需要蜂胶时便从柜子里拿了两瓶蜂胶说:“你拿这个吧,我们自家生产的,软胶囊80元,硬胶囊90元。”当记者问及为什么没摆在外面,店主含糊其辞的说需要阴藏。
  六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科科长汪宏春说,我市暂时没有一家具有生产蜂胶资格的厂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使用树胶假冒蜂胶原料生产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一律要求依法严肃处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律暂停生产销售,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并采取责令召回等措施。
市农检中心:
部分莲藕存在增白剂 挑选时要注意
  37日,记者从我市蔬菜市场随机购买了黄瓜、西红柿、蒜苗、豇豆、胡萝卜五个蔬菜品种,来到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相关检验。
  一进门,房间的高温让记者很不适应,“为何检测室内的温度这样高?”记者问到。
  “检测室,在抽验样品时,温度一般会保持在2025度之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检测出来的数据才相对准确。”段女士说。
  话音刚落,段女士便将五个蔬菜依次摆在试验桌上,从每个蔬菜表面上,切下1克重样本。随后,便开始进行各种试剂调配。
  配好试剂后,段女士将样本放入试剂杯里,“这需要15分钟,并要摇晃,这样才能将样本农药残留物提取出来。”
  “如今的农药多是有机磷农药,这种农药的毒理学原理,为在生物体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致死,抑制率越高,说明残留毒性越强,抑制率达到100%的话,说明毒性已经可以完全抑制体内胆碱酯酶的活性,毒性已经非常强了。”
  “那么抑制率超过多少算是超标?”“抑制率高于50%的为不安全蔬菜或果品。”段女士说道。
  不知不觉15分钟过去了,段女士将提取的试剂,放到残留农药测定仪里进行鉴定。几分钟后,结果出来了,在抽样的5个样品中,只有黄瓜没有达标。
  对于检测结果,段女士说道,该黄瓜从外表来看,有可能使用了增大剂。
  段女士说:“不少农户为图蔬菜好看好卖,会增加农药的使用频率。建议打完农药后,最好将蔬菜放置十天以上才进行采摘,这时农药挥发的也差不多了,食用起来相对安全。”
  段女士介绍,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每个月要检测300多个蔬菜样品,算下来一年要检测2600多个。样本抽验合格率现均能保持在99%左右。
  平时,我们主要对大棚蔬菜基地进行抽样,这些蔬菜整体合格率都较高。但外来蔬菜的抽样合格率相对较低,比如去年,抽取来自海南的豇豆就不达标。还有在今年226日,对我市莲藕检测中发现存在有使用增白剂的情况。
  那么如何辨识莲藕是否使用了增白剂?段女士说,可以看莲藕的外表,正常的莲藕外表呈淡黄色,而用过增白剂的会发白且颜色鲜亮。
明胶登场,
大虾想不胖都不行
  虾是餐桌上一道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价格也不便宜,最近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给虾增重,竟在虾体内注明胶。这种“明胶虾” 饱满鲜亮,卖相特别好。我市本地水产有没有这种“明胶虾”呢?
  在南门菜市场水产区,一水产摊位前,摊主告诉记者:“注胶虾我听说过,但我这虾你绝对放心,都是正规渠道批发来的。”记者随便拿起一只虾,发现虾头与虾身接合处比较严实,不容易剥离,用手掰开虾头,也没有发现半透明果冻样物体。
  一旁姓王的摊主告诉记者:“注入明胶的往往是大虾,河虾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河虾本身就比较结实饱满,而且河虾小,即使注入明胶,重量增加也不多。我觉得,河虾吃得更放心些。”随后记者去了其他几个农贸市场,都没有看见传说中的“明胶虾。”
  六安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胡恒龙介绍说,虾头特别鼓的最好不要买,虾头被注胶后肯定要膨胀起来。如果虾头一掀就掉,头部冻成一个团,很有可能就是注胶虾。市民购买时也可以掰下几个虾头,剥开虾壳仔细观察,若虾肉透明鲜亮则一般没事,若发现有类似果冻状的物质则要小心了。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2-3-21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害人的东西不少呢``{:1029:}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1029:}{:1029:}{:1029:}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