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离婚、弃子、有家不能回……因为肾病,他们有很多无奈之举
爱情、生活、梦想……他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城南镇梅山村有个“肾友之家”(上)
来源:六安新周报
他们是这座城市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患严重的肾病,离不开医院,定期要血透。
因为肾病,他们做出了很多无奈之举,离婚、弃子、有家不能回……
但是他们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于爱情、生活以及梦想,他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同病相怜,他们结成了一个大家庭,住在一个地方,一起血透,相互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了位于我市裕安区城南镇梅山村的“肾友之家”,去探访他们的生活。
因病,他主动提出离婚
见到他时,他正躺在医院的血透病房里,身上插了两根管子,说话都很吃力。
他叫魏柱军,今年40岁,是霍邱县三流乡金桥村村民,患高血压肾病有六七年了。在六安血透已有三年多。
“刚开始发现这病就是因为没劲,浑身发酸,那时我还在佛山手表厂打工,以为是高血压,到大医院一检查,是肾病。”魏柱军说。
“知道这个病挺严重的。当时回老家吃了一年中药不见效,后来病情严重,不得不到六安来血透。第一次血透,连透了3天,出来10多公斤水。”
魏柱军的妻子和他一起在佛山打工,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12岁,上小学六年级;小儿子7岁。
查出患肾病后,魏柱军主动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我知道这病是治不好了,拿钱砸命,我不想拖累她。去年,我跟她离婚了。她还年轻,可以有全新的生活。”魏柱军说。
“那儿子怎么办。”“儿子跟他妈住一起,跟着我也是受罪。”魏柱军说。
说到儿子,魏柱军连语速都变快了。
暑假期间,他把两个儿子都接到自己身边,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因病,他含泪抛弃小女儿
“今天的作业写完没啊,日记呢,我看看。”见到李龙应时,他正在辅导女儿写作业。
李龙应的女儿李瑞宁今年9岁,在三里岗小学读书,9月份就上三年级了。
妻子在东三十铺一家服装店打工,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每半个月来这里看他们父女一次。
李瑞宁虽然只有9岁,却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因为父亲生病,经常浑身没劲,连做饭都累的吃不消。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学会帮忙了,扫地、拖地、洗碗,她都做得有模有样。
“搁正常人家的孩子,9岁,谁会做家务,父母也舍不得啊,有时候想想挺心酸的。”李龙应说,“其实,我有两个女儿,小女儿要是没有送人的话,也有5岁了。”
原来,2008年,李龙应和妻子都在上海打工。
那时妻子怀第二胎已经有七八个月了。俩人都盼着这个孩子赶紧到来。谁知,孩子没到,意外却降临了。
一天,李龙应突然感觉眼睛疼,去医院一检查,是肾小球肾炎。当时他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我当时把后事都准备好了,不打算治了。让妻子把孩子给打了,再改嫁。她不同意,就一个劲的在那哭。”李龙应说。
“后来,家里人都不同意,我就接受治疗了。孩子出世后,我怕养不活她,就跟妻子商量,把她送给别人养,那时候小女儿才三个月大啊。”
送走女儿时,李龙应和妻子抱头痛哭。他的手机里到现在还存有小女儿的照片,没事时,他总会翻出来看看。
因病,她有家不能回
她叫刘友华,今年47岁,家住霍邱县孟集镇。
她有12年的糖尿病史后转移为糖尿病肾炎。血透已经3年半了。
她看起来比其他的病人要虚弱的多,说话时,她的头一直趴在桌子上,她说经常头晕。
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卧室内,兼有厨房的功能,烧饭、洗澡、睡觉都在这。
一张床、两张桌子、两个柜子,放不下的东西,就用蛇皮袋装好挂在墙上。
刘友华的老公三年前就开始在这里陪她血透。
她有2个女儿,大女儿已经出嫁了,小女儿今年17岁,一个人在霍邱老家上学。
刘友华的老公在市区帮别人装空调。
她原来和老公在上海卖烤鸭等熟食,生意不错。1995年,两人在家盖起了楼房。
“那时候是兄弟三个一起盖的,两层楼,楼下是9间房,楼上6间房。全部是地板砖,白墙刷得特别白,家里有彩电,有电话,在当时是最气派的小洋楼了。”刘友华说。
“可是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回了,离不了医院,每两个星期血透五次。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过年都是在这里过的。”
肾病发病率高达10%
据市立医院肾内科主任姜明介绍,肾病是一种发病率相当高的病种,发病率高达10%,目前,全国每年血液血透人数增长率为万分之一。
我市正式开展血透工作已有近20年,关于我市有多少肾病患者,还没有具体的统计,不过我市进行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目前只有1300多人,而事实上,肾病患者远不止这个数字。
姜明分析,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之所以较少,主要是几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是太典型,加上不少人对肾病不重视,身体出现不适后,未能及时到院就诊,造成不可挽回的情况。
还有一部分肾病患者对血透还抱有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血透就意味着向命运低头,十分排斥做血透治疗。而还有一些人群对未来不报希望,又怕给家人增加生活负担,主动提出放弃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