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离婚、弃子、有家不能回……因为肾病,他们有很多无奈之举
爱情、生活、梦想……他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城南镇梅山村有个“肾友之家”(下)
来源:六安新周报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的报销比例越来越高。政策利好加上医疗水平的提高,激发了肾病患者对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有了改善生存状态的希望和信心。
因病辍学
他仍怀揣梦想
他是“肾友之家”最小的病人,他叫卢继锐,今年26岁,金寨人。患有高血压肾病,19岁开始血透。
18岁那年,卢继锐高中毕业,考上城区一所大专,当时录取通知书都下来了,卢继锐特别高兴,在家准备了好几天,添置了新衣服、旅行箱以及日用品,准备去学校报名了。
就在那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眼睛肿了,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是肾病综合征。
“得了,不用报名了,直接辍学在家治疗了。”卢继锐说。
卢继锐原来有个梦想就是回家做生态农业。
他打算,大专毕业后出去工作两年,赚点本钱,然后回到古碑镇做生态养殖,养猪或者鸡。
生病后,卢继锐就知道这个梦想是越来越遥不可及了。
“不过,这个梦想一直在我心里。我经常去新华书店看书,看的都是种植养殖和心理学方面的书。心理学的书是为了治疗自己,让自己有个健康的心态。我一个星期血透三次,开始哭过,现在看开了。看种植养殖方面的书,是因为我心里还是有点不甘心,即使不能实现这个梦想,我也要在精神层面去接近这个梦想。”卢继锐说。
卢继锐的父亲和妹妹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干农活。
5年了,卢继锐每个月都要坚持回家看看母亲,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也会给母亲讲一些书上看到的种植养殖知识。
初恋终结,他对爱情始终向往
这是个瘦瘦黑黑的小伙子,看起来像个高中生,他叫徐维成,今年27岁, 患有肾病综合症,血透三年。
他是个很乐观的人,说话时,总是露出很灿烂的笑容,声音也很洪亮。
徐维成身体健康时在上海一家五金厂打工,做的是流水线上的活。
在他下一个工位的工友是个四川妹子。个子跟他差不多高,长的比较喜庆,人也比较温柔。
两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渐渐熟了,之后经常一起吃饭、逛街、聊天。
日子久了,两人都觉得对方比较不错,开始恋爱了。
就在两人恋爱后不久,徐维成发现自己得了肾病,家人让他回家治疗。
临走之前,他偷偷看了一眼这个相处了一年多的女孩,他不辞而别,回家之后,换了号码,俩人再也没有联系了。
回到家之后的徐维成,除了血透没事可做。
朋友便给了他一个同乡女孩的QQ号,让他们聊聊。
刚开始,俩人在QQ上聊,后来打电话聊。
“这不,昨天晚上还跟她通电话了。她现在上海。我们最长的一次通话时间是2个小时。”徐维成说。
“虽然我这身体状况,不能谈恋爱,但是交个朋友,没事聊聊,互相倾诉烦恼也不错啊。”
“那个女孩多大?”
“她今年20岁。”
“她知道你的情况吗?”“不知道,不敢说,怕说了以后,她就不理我了。”
“你想谈恋爱吗”“呵呵,想也没用啊,不能拖累别人。”
背井离乡,为生活自力更生
对于40岁的魏柱军来说,学会谋生是他必须面对的事,医药费是个不小的数字,一年除去“新农合”报销的费用,自费还需要1万多元。
为了糊口谋生,他卖过红薯、煎饼,但生意做的总是不温不火,很难维系。
今年魏柱军与几位肾友,租下了城南镇梅花村五亩田地,肾友从寿县带了不少西瓜种子,他们要种西瓜。
入夏瓜熟,在城南三中心附近,魏柱军卖瓜的吆喝声总是最大的。
“今年夏天卖瓜赚了5000多元,真没想到自己这身子骨,还能创造这样的财富。”魏柱军欣喜地说。
丰收后,田里的农活并没有停,魏柱军和肾友们6月份又种起了晚稻,如今,田里的水稻长势正好。
“11月中旬,水稻就能收割,这个就不打算卖了,留着和肾友们一起吃。”魏柱军说。
来到梅花村之前,李龙应也做过水果摊的生意。
后来因为要接送女儿上学,不得不放弃。
今年夏天,他利用平时散步的时间带着女儿一起捡饮料瓶,卖了100多块钱。
帮助他人,他们尽己之力
远离家乡和亲人,身体虚弱无力,他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房东胡传芳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真的挺可怜的,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给点自己种的蔬菜。平时帮他们收收衣服,冲冲开水。”胡传芳说。
此外,他们想到了互相帮扶。平时在一起血透的人,搬到了一起。
去血透病房看魏柱军的当天,天下着暴雨,李龙应、徐维成等四个人就在病房里陪着他。
“血透完了,人身体都很虚弱,要是没有人在旁边陪着,我们不放心。我们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有一个人血透,就会有其他人陪着一起。”徐维成说。
下午5点多,血透完了,魏柱军连系皮带的力气都没有,徐维成便帮忙系上。
“记得有次晚上9点多,我感冒发烧了,浑身没劲,他们几个人搀扶着把我送到村卫生室。到了村卫生室,医生不敢开药。他们又把我往大医院送。”魏柱军说。
“我好歹也有100多斤重,他们也都没什么力气,轮流搀扶,我挺感动的。”
除了互相帮助,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帮助他人。
“在城南三中心那边有个上坡路,有个老人家骑三轮车卖水果的,天天从那过,坡上不去,我每次看到了,就顺手帮一把。这都是举手之劳。”李龙应说。
记者手记:他们是一群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他们因为血透导致生活日益拮据,他们甚至都曾有过轻生的念头。而今,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他们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重新树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他们自强自立、自尊自爱。他们的笑容背后,是无数颗眼泪凝聚而成的勇气。他们的坚持和坚强,让我们为之动容,他们的乐观和积极,让我们心生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