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天里的故事(二)
在六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希望用勤劳的双手换来好日子。他们没有专业技术,风里来雨里去,为养家糊口艰难地奔波着。
他们有的要从凌晨两点开始忙碌,有的要忙到晚上12点以后才能休息,他们的睡眠时间有时一天只有4个小时。但他们为了生活,依然选择在冬日严寒中坚守,用劳动创造自己的幸福。
近日,记者走上街头,走近他们,感知他们的辛酸与快乐,感悟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晚上6点到10点
她要送140瓶牛奶
12月17日晚上18:00,天色漆黑,下着大雨,还伴着阵阵冷风。在六安市区东大街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奶站里,昏暗的灯光下,几名送奶工正在一箱一箱的往下搬牛奶。
今年42岁的何存莉穿着雨衣、带着头盔,迈进门后拿出一个空箱子,半蹲在地,将一瓶瓶牛奶按品种和数量,整齐码放进专门的塑料箱。
“红色盖子的是红枣的,黄色是麦香的,蓝色是酸牛奶……”何存莉一边装牛奶一边和记者说。
十几年的送奶经验,让她的装奶速度熟练到不用看单子就知道要几种牛奶、各多少瓶,甚至连每种牛奶每次摆放的位置,都是一模一样的。
两分钟后,这些牛奶被捆在了何存莉的红色电动车后面,她带着手套,放下头盔面罩,载着3箱牛奶消失在了大雨中。
起早贪黑挨家挨户送奶
第一站是六州首府。
在3号楼1单元,她停了下来,顾不上找个能避雨的地方,将车子停稳后,她从后面的箱子里取出两瓶酸奶,在大雨中“蹭蹭蹭”跑进单元门里,熟练的打开奶箱,放好两瓶酸奶,取回了两个空奶瓶,转身出来,将空瓶放好后,骑着车子往下一栋楼驶去。
每天,她都要送140瓶牛奶,要跑六州首府、锦绣花园、九墩塘社区、中国城等七八个小区,而且订户比较分散,有时一个小区只有两三户,有的住户住在六七层楼上,按照她的速度要送到晚上10点多。
“夏天我是早上送,一般凌晨3点就开始送,一直要送到早上7点多,现在冬天,我就提前一点,晚上将牛奶送完。”何存莉一边送奶一边说。
上下楼梯时,何存莉的脚步声都很轻。她说,这是12年送奶养成的习惯。
“要是凌晨送奶,别人都还在熟睡中,上下楼脚步声重,很容易吵到别人睡觉。所以再急,我们都是轻手轻脚,已经形成习惯了。”何存莉说。
送了12年奶,何存莉也受过不少委屈。“有时候客户的空奶瓶丢了,我们收不回来就要自己赔钱。有时候奶送到了,被别人拿了,客户不知道,反过来怀疑我到底送了没,我怎么解释都解释不清了。“何存莉说。
在刚开始送奶那几年,何存莉常常因为顾客的质疑,掉过眼泪。
送奶途中
遇到了很多惊悚事
说起这送奶途中的故事,何存莉说,那就跟演电影似的,而且还是恐怖电影,遇到的惊悚惊恐的事情比较多。
“经常碰到的是被老猫吓到。一次,我刚把奶放进奶箱,从旁边的窗户里,跳出来一只老猫,吓死我了,差点就把奶瓶给打碎了。“何存莉说。
最恐怖的事,有一天晚上,何存莉骑着车子去中国城送最后几瓶牛奶,在小区里碰到了一群小偷,其中一个小偷拿着刀,抵在她的腰上,让她不要喊。
她说,遇到的不止这些,还有半夜打架斗殴的,精神不正常的,什么样的人都遇到过。
目前愿望
就是买个养老保险
何存莉的丈夫原先也是送奶工,还兼职保安。
前不久,因为送奶途中摔伤了,现在家休养。
何存莉有个女儿,今年上初三。在送奶途中,她女儿还打来电话,让她注意安全。
她把所有的心血和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好在女儿没有让她失望。
她说,当初送奶就是因为生活贫困,现在苦点累点都没 关系,等女儿大学毕业了,工作了,担子就轻了。
何存莉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买个养老保险,能有份保障。
凌晨4点多到晚上7点
她要卖掉一板车的蔬菜
12月17日18:00,在六安市区人民路地委大院巷口,遮雨伞被风刮的摇晃,雨也下得越来越大。几位卖菜的阿姨,借着别处的一点微光,在寒风中将蔬菜分类装进透明塑料袋内,扎好,各自忙碌地收拾菜摊。
今年51岁的于克群,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用围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手套的食指和大拇指被磨出了洞。她正在清点着今天卖剩下来的蔬菜。
晚上7点多,摊位上的蔬菜已经全部收拾一空,她脱去围裙,叠好塞进包里,推着木板车,匆忙的赶回家做饭。
一站就是大半天,手脚都有冻疮
于克群的菜摊在巷口左手边第二个,即使是下雨,她也守在自己的菜摊上,撑起一把大雨伞,等待着前来买菜的人。
12月18日早晨4点多钟,当人们正在舒适的床上、暖暖的被子中熟睡时,于克群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夏天早上三点多,我就起来去南门农贸市场进菜,到冬天稍微迟一小时,去早了,农贸市场也没人卖。”于克群说。
一大早,洗漱出门后,她骑着自行车来到百花农贸市场停车库停好自行车,再换上木板车,步行推去农贸市场进菜。一番“货比三家”后,买了一板车的菜,然后推着车来到巷口,等待客人。
虽然当天无风无雨,但在菜摊上呆久了却感觉还冷,“我们这个摊位正好在通风口。”她说。
即使已经穿上了羽绒服,围巾,手套,但她的脸已经冻成发紫,甚至身子还有些抖动。于克群说:“在外面摆摊卖菜,要经得住冻。一站就是大半天,手脚上不知有多少冻疮。”
卖的不仅是菜,还有温情
快到中午做饭时,买菜的人逐渐多了,她的小菜摊“热闹”了起来。她一边麻利地称着一位顾客选好的蔬菜,一边给另一位顾客找钱,同时还要回答其他顾客的询问,“一心多用”的她忙而不乱。
没有人来买菜的时候,她就把白菜上腐烂的叶子摘掉,把一些腐烂的豆角挑出来。
下午4点,于克群开始脱下手套剥着毛豆,那双冻得有些发肿的手,剥起来有些费劲。
“两毛钱就别找了。” “那可不行,给你啊。”这是一天当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话。于克群要是欠顾客的就一定要给,或者搭送一些葱蒜,塞在顾客的塑料袋里。
顾客欠她的,她则笑笑地说:“没零钱就算了,下次再说吧。”
有不少年轻顾客不知道该买多少菜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她总是问清楚做几个人的饭后把顾客多挑的菜放回去,“这么多够你们吃了,多买就浪费了,明天再买吧,新鲜。”她对买菜的顾客说。
她还有俩个儿子,都没有成家,也没有买房。高昂的房价,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于克群虽说很焦心,倒也乐观的说:“只要孩子过的好,我什么苦都能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