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744
  • 回复0

花容失色洞里萨湖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洞里萨湖之前曾经在百度上专门查过,想知道这里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必去的景点。从百度资料看,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又被称之为金边湖。它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柬埔寨西部。洞里萨湖通过洞里萨河同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节,湖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可以补充湄公河水量的不足。每当枯水季节,湖面仅长150千米,宽30千米,面积2700~3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区区1米左右。而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随之暴涨。那个时候,汹涌的河水经洞里萨河倒灌湖中,那样可以减轻湄公河下游的河水泛滥 。因此,雨季的洞里萨湖湖面扩大到 1万平方千米以上,茫茫湖面宽 100千米左右,平均水深达到10米以上,最深的地方甚至可以达到11.5米。除湄公河外,洞里萨湖还可以靠周围的河流补充水量,比如森河、斯伦河、蒙哥博雷河、马德望河、菩萨河什么的。洞里萨湖区平原平坦、广阔,土地肥沃,河道纵横,与湄公河三角洲一起组成了柬埔寨“中部大平原”,是柬埔寨重要的稻米产地。所以,洞里萨湖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

其实,洞里萨湖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大家并不是去看它到底有多富庶,对柬埔寨人民提供了多少赖以生存的大米。游客真正感兴趣的,是洞里萨湖区岸边数以千计的“水上人家”。那些以漂泊在湖面上的船只为家,临水而居的特殊人群,以及一艘艘风格迥异、姿态万千的船屋,才是游客的兴趣点。

如此众多的“水上人家”,如此壮观的景致,到底为什么形成的?到底什么时候形成的?说法很多,都没有时间和渠道考证。有一种说法我比较相信,觉得有些道理。这里船只讲究、数量众多,且离码头稍远的“水上人家”,大多数是上个世纪中越关系交恶的时候,为逃避当时越南政府的追杀和迫害而逃到柬埔寨的华人。由于没有合法身份证件,柬埔寨也处于红色恐怖时期,这些越南华人只能栖身在船上。随着逃到此处的船家越来越多,也就形成了现在的“水上人家”。后来,有些柬埔寨国内的民众也按照这个方式在岸的左边河滩上搭了一些简易住房。





























前面的大船上开有商店,是水上人家中的富裕户。


出了这道堤,就是大湖了。


沙滩排球。


童趣。


水上出租。



我们乘坐的游船快到宽阔湖面的时候,出现了几只比较大的船台,这些大船上面都建有卖纪念品的商店。这里也是游览洞里萨湖船行的终点。我们的游船缓缓靠上其中一艘大船台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上去看个究竟。我刚刚跨出船舱,正准备迈上木梯,一个女孩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她脖子上缠绕着的一条大蟒蛇吓得我魂飞魄散,连脚都迈不动了,本来很期待上大船去看看,弄得兴趣索然。缓了好大一阵才回过神来。这些与小女孩与蛇的照片都是老公拍的。





恐怖。




真惬意!






他们的生活用水取自雨水,但洗涮的水是湖水。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