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昔日的一片农田阡陌,到项目林立的产业聚集区;从地广人稀的静谧农村,到人口数万的产业新城;从全市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建区伊始几百万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到如今的数十亿元……20余年来“破茧成蝶”的发展,六安开发区用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聚集的不断加速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为该市加快发展、跨越崛起树立起一面崭新的旗帜。
汩汩暖流润新城
从六安开发区传来暖意融融的喜讯:去年全年累计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13亿元,同比增长15.8%。面对去年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六安开发区打出稳中求进“组合拳”,依然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年终“答卷”。
2013年,六安开发区共引进新项目28个,其中1-5亿元项目11个;境内到位资金72.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投资10.8亿元的纺机农机产业园、2.2亿元的汉康物联网产业园以及中国家电创新设计研究院、环保成套设备研发制造等一批前瞻性强、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好的项目顺利签约。规模工业企业达到90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10.7%;规模工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全市第二;利用外资达到2343万美元,同比增长38.5%。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1992年,沐浴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六安开发区正式成立。六安市委、市政府对园区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关注,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政策扶持开发区的发展。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思路的创新、政策上的一系列利好因素、土地面积的增加,如同汩汩暖流,为六安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在发展过程中,六安开发区坚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一方面打造发展硬环境,加大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提高园区承载项目的能力。2002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近50亿元,拉开了以“五纵七横”主干路网为重点的发展框架,水电、雨污水和绿化美化同步推进,并配套建设金融、物流、商业等产业。另一方面,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致力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为入区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营造浓厚的亲商、重商、富商、和商氛围。
“磁场效应”吸来重点项目
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了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让这个昔日无人问津的小规模开发区,变成了大批企业客商蜂拥而至的“兴业宝地”。引进企业中有参加过国家体育馆鸟巢建设的浙江精工集团,全国家电下乡冰箱销量第六的索伊电器,亚洲第一、年产能4万吨彩涂铝板的墙煌彩铝,年产35万锭纺纱能力、集世界最先进的涡流纺、气流纺、环锭纺为一体的宝利嘉纺织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该区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5家,索伊电器、星瑞齿轮等13家企业迈入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00强行列。索伊电器、长江精工工业园、宝利嘉纺织、星瑞齿轮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
为加快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发展,2013年年初,根据六安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调整完善六安东部新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六安开发区的行政托管面积扩展至6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管理面积拓展至90平方公里。
发展至上,发展为先。六安开发区计划从现在起到未来的5至10年,实现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GDP15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进入全国和全省先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列。在新一轮发展进程中,六安开发区围绕建设东部产业新城的战略部署,迈出了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新步伐。(陈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