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821
  • 回复0

[六安民生] 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年 皋城空巢老人增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3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7%(或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超过10%)时就可以认为一国或地区的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据我市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市常住人口为609万人,其中,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达110.34万,65岁及其以上人口75.45万,所以说我市现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
p30_b.jpg

  趋势: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记者从市老龄委获悉,我市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从2000年至2005年,我市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从64.60万增长到90.86万,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从43.47万人增长到61.70万人,5年时间,分别增加26.26万和18.23万,年均分别增长8.12%和8.38%,占常住人口的百分比分别增加了4.41和2.75个百分点;从2005年至2008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 90.86万增加到110.34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61.70万人增加到75.45万人,3年时间,分别增加了19.48万和13.75万,年均分别增长7.1%和7.4%,占常住人口的百分比分别增加2.84和2.3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六安市老年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加大,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发展。


  问题:独生子女面临赡养压力

  “老人、孩子一把抓,不能不说有压力。”今年30多岁的李晓晨和妻子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结婚后自组家庭,属于工薪阶层。在旁人看来,夫妻俩医保、社保健全,工资收入也不低,又刚刚有了一个女儿,正是幸福的小家庭。“我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4位老人以后靠我俩赡养,平时老人家身体健康时还行,一旦有一个病了,我们就会忙的是团团转。”


  去年,李晓晨的母亲因手术住院半个多月,可忙坏了他。因为两人都在单位上班, 平时不好经常请假, 为了让怀孕的妻子安心工作,李晓晨只得每天起早贪黑,“父亲年纪也大了, 不能熬夜, 只好请他白天在医院看护, 晚上我再去医院陪护,天天晚上睡不踏实。”李晓晨说,那段时间心思总合计着医院陪护的事情,工作上有些倦怠,领导还私下提醒了他要注意影响。


  与父母不住在同一城市的张蕊也担忧未来父母的养老问题。张蕊说,她和丈夫是一对独生子女家庭,属于标准的“421”型家庭构架。大学毕业后她在合肥工作,随后在那里安家,父母都已退休多年,独自住在六安。“以前觉得合肥离六安挺近,可以随时回来看望他们,现在忙于照顾自己小孩,已经大半年没回家了。”由于自己常年不在身边,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小孩后,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经常会对父母有愧疚感。“平时父母有个头疼脑热,我们也不在身边,两位老人家只有自己去医院。”今年一过,张蕊的父亲就快70岁了,她有意将父母接到合肥的家中养老,“如果我有兄弟姐妹的话,我不在本地生活,还会有其他的人照看父母,我也能安心些。现在想让老人去合肥和我们同住,这还得看两位老人的意见。”


  现象:空巢老人家庭开始增多

  据了解,伴随着现今老年抚养比提高的是,我市家庭户平均人数的下降。2008年,我市家庭户平均每户人数为2.91人,比2005年的3.02人减少 0.11人,比2000年的3.53人减少0.62人。家庭的逐年小型化,预示着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削弱,特别是城市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老年社会照料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基本都步入老年,以及现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我市老龄化进程将继续加快,到2020年左右,我市将普遍呈现出“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4个老人,1对青年夫妻加1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意味着将来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养老照料服务。


  目前,我市需要提供养老照料的空巢老人约有32.5万人,全市养老床位数(含敬老院)为6171张,为城乡32.5万名空巢老人数的1.8%,现在老人的养老模式依然以家庭为主, 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子女在外地工作、老人独居的空巢家庭已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李振欣 邱杨)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