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伏天来了,连出门见个面都能算“生死之交”,就在这种酷暑里,六安城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必须面对高温和热浪,习惯了挥汗如雨和皮肤黝黑。
在这样的一天里,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时间段各有各的坚守和辛勤,为这个城市,为自己的生活,也为他们的梦想……6:00—10:00
■环卫工:在四、五十摄氏度路面捡垃圾
7月22日6时,地表温度达32摄氏度。
徐佩连,梅山中路段的环卫工,今年66岁。他的工作时间是凌晨五点到下午六点半,中午休息两个小时。
一大早太阳就已经刺得耀眼。 徐佩连穿着环卫工人统一的橘色制服,沿路找着烟头纸屑。大草帽在刺眼的阳光下跳动,活没干一会儿就热得满脸汗水,连后背也汗湿了。
“很多开车的人经常随手往窗户外扔垃圾,车一开就走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挨个去捡。”徐佩连说。
他的同事告诉记者,夏天最热的时候路面估计有四五十摄氏度,人走在上面都烫脚,走一会就喘不过来气,不过徐佩连笑着说:“干这一行好几年了,每年夏天都这样过来了,习惯了。”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恐怕很难想象到环卫工人的辛苦。拿起扫帚,记者便奋力扫着路边的垃圾。
才扫了几下,地上便扬起了阵阵刺鼻的尘土,混着灰尘的热气直往记者鼻孔和眼睛冲来,顿时便觉得异常难受。
还没有清扫到半个小时,记者不仅汗流浃背,而且两手无力,整个人感觉要晕倒似的。
徐佩连说,看到街道变得干净,虽然辛苦,但内心还是很开心。
实习记者 胡月
13:00—15:00
■交警:曝晒并执勤着 矿泉水一口一瓶
7月22日13时左右,地表温度达40摄氏度。
皖西路与梅山路交叉口,正值上班高峰期,交警一大队二中队副队长姚道林,站在路口,任由太阳当头暴晒,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额头滚落下来。
面对头上的炎炎烈日和脚下滚烫的路面,姚道林依然头戴警帽、腰挎“五小件”、吹着哨子,指挥疏导过往车辆行人通行,工作的认真劲儿丝毫没因炎热的天气而减少。
“下午上班高峰,天气又热,有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都不愿意在太阳下晒着而闯红灯,所以事故往往就此发生。”正说着,姚道林嘴里的哨子响了,并伸手示意。
原来一位老奶奶闯了红灯,姚道林见状快步跑过去劝阻。
姚道林说:“天这么热,很多人心情都比较烦躁,我们只有更耐心一点。”他介绍道,像这样的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及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一天都要处理几十起。
在烈日下忙碌近半小时的姚道林,快步走回路边的警车,拧开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
实习记者 胡月
15:00—17:00
■快递员:一直在路上 很少有时间喝水
夏季高温难忍,市民不愿出门购物,这使得网购数量增加,而夏季也成了快递行业的旺季。
和往常一样,快递收派员王学军8点30分来到顺丰快递公司的中转站分货,准备一天的工作。
记者采访王学军时,正值下午15时,室外温度接近40度。只见他一边下车卸货一边联系客户,接着得爬楼送快递,脸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有时候前一天的快件太多没有送完,每天工作时间必须提前,还没送出去的货物加上第二天新分配的货物,加起来大大小小差不多几十件了,我的车都快塞不下了。”刚送完一件快递的王学军告诉记者。
对于在高温下工作的快递收派员来说,唯一的解暑方式就是喝水,而记者看见王学军一直忙活给收件人打电话、填单子、收发快递,基本顾不上喝水。
“送的货多时实在是没有时间喝水,早上车上货物送完以后,还得回中转站取件,每天下班时间也不定点。”王学军说,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8点是很正常的事。
实习记者 汪政
18:00—20:00
■厨师:不能用毛巾乱擦汗
虽然是日落西山,但室外温度依旧在37摄氏度左右,动一动浑身冒汗。
记者来到齐齐火锅店,看到厨师长吴仕化正在厨房的调味间打汤,此时的调味间三个火炉烧得正旺,汤锅冒着热腾腾的白气。
吴仕化打开汤锅,拿起汤勺舀起一勺汤,查看汤汁的成色。调完汤以后,立刻走出厨房,拿起湿毛巾擦了擦汗,然后拧一拧毛巾,积攒的汗水如大雨般落下。
吴仕化说,火锅店每天下午5点半左右就陆陆续续来有客人,在此之前必须打好汤头,每天的汤头都要熬制6-7小时。
吃饭高峰期,调味间的温度一直在40度左右,厨师待在里面不动,衣服都会被汗湿。
采访中记者发现,吴仕化的手上和胳膊有些伤疤,吴仕化不以为意,“没什么,这都是烫伤。夏天,工作服都是短袖,烹调中难免会有油星或者热汤溅到身上。”
吴仕化说,夏天厨房里太热了,为了保证菜品的卫生,他们不能用电风扇和扇子,更不能在厨房用毛巾乱擦汗,头上的帽子也不能往下摘。不管天多热,雪糕和冷饮是绝对不能往厨房里拿的,在厨房里唯一能凉快点的方法就是喝冰水。
实习记者 汪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