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393
  • 回复0

全球惊骇的埃博拉病毒疑似在香港出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1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新闻:【香港出现埃博拉疑似感染病例】据香港电台报道,香港今天发现一例埃博拉病毒疑似感染个案,据了解,患者是一名32岁从尼日利亚来港的男子,星期四抵达香港,出现呕吐腹泻征状,现正在香港玛嘉烈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医院正为男子检验,预计最快今晚有结果。
02.jpg
该名男子今早到伊丽莎白医院求诊,医管局其后根据既定指引,将他转送玛嘉烈医院。
另据东方日报网站报道:1名西非尼日利亚籍男子(31岁),于8月7日由尼国入境香港旅游,入住重庆大厦1间宾馆,他昨晚开始肚泻呕吐,至今午情况仍未见好转,遂到楼下找保安员协助,等待救护车期间仍在呕吐,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治理,救护员亦预先通知医院方面戒备。
01.jpg
由于近日埃博拉肆虐西非国家,医护人员恐男子感染埃博拉病毒,大为紧张,穿上全套保护衣物将男子送院,医院亦严阵以待,将男子隔离处理。至下午4时许,该名非洲男子转送葵涌玛嘉烈医院隔离病房继续接受治疗。
由于重庆大厦时常聚集大量非洲旅客,或成感染埃博拉病毒高危地区,港府早前已在大厦附近派传单,加强对埃博拉病毒的宣传。然而,卫生防护中心总监梁挺雄早前接受访问时指,因赴港旅客未必有电话卡,或不愿提供电话,联络有一定困难,所以不进行追踪,只加强宣传。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早前亦提醒旅客,如非必要,不要前往尼日利亚最大城市拉各斯,以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及塞拉利昂等三国。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纳米,长度为970纳米,属丝状病毒科。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扎伊尔、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毒,临床上无症状。1976年在苏丹流行时,病死率为53.2%;在扎伊尔,高达88.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六安论坛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