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暑假,对于大学生而言,总有很多种选择,回家、旅游、实习……只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段时光里的青春就没有荒度,今年暑假就有很多大学生选择将他们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六安。
皖西学院大学生行走淠河 从源头一直走到入淮口
发现我们看不到的“淠河”
皖西学院环境保护者协会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从今年7月5日开始,7月18日结束。带着“淠河寻源·探究淠河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现状”的主题,一行四人通过走河测水、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形式先后走访了淠河六安段的9个沿岸乡镇。
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一路为淠河做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用他们的力量为我们发现不曾看到的“淠河”。
新闻前奏:
微博爆料韩摆渡垃圾污染淠河
获当地政府重视现已清理
7月21日,网友@找寻不到的过去,向六安新周报微博爆料:是皖西学院环境保护者协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岳贺贺,暑假在做淠河寻源的社会实践,然后调研后发现韩摆渡镇在淠河边堆放有很多的生活垃圾,涨水很容易就冲到下游去了。
六安新周报通过新浪微博发布【韩摆渡镇大量生活垃圾污染淠河 触目惊心】微博后,先后转发43条,阅读量41343人,随后被本地其他论坛转载,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7月23日,韩摆渡政府正式回应:该镇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安排人手进行处理。截止7月22日,境内淠河沿线堆积垃圾已全部清理完毕。
行走路上:
走河测水、实地考察、问卷访谈 重新认识淠河
团队岳贺贺、杨帆、唐清文、周倩楠四名成员,先后走访了响洪甸、佛子岭、横排头、苏埠镇、韩摆渡、新安镇、迎河镇、码头镇、正阳关镇,从老淠河的源头一直到下游的入淮口(正阳关镇)。
一路上,他们实地考察淠河的水文水质、植被现状、水土流失情况、垃圾处理情况等,通过总结了解淠河自然环境的基本情况。
对沿岸乡镇村民进行走访,了解淠河的人文历史,聆听并记录河流变迁的故事。
对淠河水体不同地区流域的取样和现场检测,详细记录检测数据,结合考察调研情况,分析淠河水质变化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等。
发现淠河:
为淠河写调研报告 给环境部门作参考
整个淠河六安段走下来,他们发现路边三三两两的垃圾堆很常见,许多村民对垃圾堆放也随意。
岳贺贺说,经过检测,发现淠河水源地——两座水库响洪甸水库和佛子岭水库,水质清澈可直接饮用,村民一般喝沉淀后的山泉。沿岸乡镇主要是自来水和井水。
中下游有很多在河边洗菜、游泳、洗衣服和生活垃圾沿河堆积的现象。
岳贺贺说,他们将整个调研过程写个详细的调研报告,送给市环保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为淠河的健康多做一点事情。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手拉手支教霍邱留守儿童
7月19日傍晚,霍邱县彭塔乡明德小学闷热难耐,但是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和这里的孩子们都热情不减,因为这是为期15天的暑期夏令营的最后一节课了。
自由安徽太阳伞儿童慈善救助中心和彭塔乡明德小学共同主办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正式开营以来,8位大学生各自分工,用自己所学、所擅长,用爱心和汗水用心浇灌着这里68名可爱的“小花朵”。
安徽太阳伞儿童慈善救助中心理事许锦屏告诉记者,此次夏令营活动是根据大学生志愿者能力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开设一系列活动课程,课程包括艺术手工、舞蹈、乡土地理、绘本故事、儿童心理辅导等。
据了解,大学生志愿者大多还是大一的新生,在这里的衣食起居都是自理的,一间教室休息,一间教室是厨房加会议室。
临别之际,8位志愿者和小朋友们,一起为家长和乡亲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大学生志愿者也收到了来自孩子们的礼物:幸运星、千纸鹤、小植物……感动之余,他们说最珍贵的是那颗纯真的童心。
本报记者 谢承倩
安徽财经大学志愿者
回家乡调研铁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7月19日,安徽财经大学霍邱铁矿开采对环境影响调研队的5名志愿者,回到自己家乡霍邱县周集铁矿矿区,开始了他们的实地调查。
他们分别走访了周集何庄、富矿村,他们走进了村民家中,走进了营业店铺中,也走进了企业中。
到达周集富矿村后他们便分头行动,在村落中顶着大太阳东奔西走,挨家挨户的做调查问卷。
而由于村民大多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们先向村民解释清楚自己的目的,一题一题读给他们听,再获得问卷的答案。
随后他们在当地热心居民的帮助下,联系了当地一家矿产企业,在公司职员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调查问卷。
他们将调查结果写成调研报告送给当地环保等政府部门,希望对下一步铁矿的开提供一点参考。
本报记者 谢承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