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工作环境,你脑海里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温暖舒适的办公室,整洁干净的办公桌,空调、电脑,再来一杯热茶就更好了,可是,有些人的工作环境却是这样:上班到城外,回家像进城,工作时,脚上踩到的,手里触摸到的,尽是些脏糊糊、臭哄哄的垃圾,甚至还伴有腐烂的动物尸体。天气稍热,苍蝇.蚊子、小黑虫扑面而来,雨天,双脚踩在泥泞般的垃圾里,甚至浸泡在烂叽叽的污水里,这样工作环境不是一两天,而是要长年累月地在这里劳动。他们就是与垃圾为伍的人——
时至年关,热闹繁忙的除了菜市场,还有一种人,他们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那就是环卫工人。今年57岁的龙河路垃圾中转站运输工余自勇对此很有经验,“现在还没到最忙的时候,越接近年关,垃圾越多,到那时候,一天可能要运七、八趟垃圾出城。”余自勇一遍和记者聊天,一边用抹布擦洗着垃圾运输车,虽说是运送垃圾的车辆,可是却干净锃亮,“这就是我的坐骑‘宝马’,当然要擦干净,干起活来,自己也开心。”
余自勇
余自勇是环卫岗位上的新兵,从事垃圾运输工作2年,乐呵呵的他笑谈自己的工作是最“浪漫”的,“我们早上四五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先去单位拿车,然后再到中转站报道,然后一天就在这里了,晚上天黑才到家,所以,每天上下班路上都是路灯作伴,这个城市的每个季节不同的夜景我都熟悉。”
走进龙河路垃圾中转站,虽然已经是冬季,因为温度低,垃圾不容易腐烂,按照余自勇的说法,气味已经好太多,但是记者还是闻到了难闻的垃圾气味,让人不舒服,站里来来回回不停地有垃圾车往里送垃圾,“现在气味还好了,你没有夏天来,气温高再赶上西瓜季,那气味才叫真正的难闻。”余自勇戏称自己的工作也有旺季淡季之分,“秋冬季一般都是淡季,一天跑个四五趟就行了,夏季和逢年过节时候一天要跑七八趟,一趟来回要20多公里,要随时在这里候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中转站垃圾满,一旦装满,我就要赶紧运出去,不然后来的垃圾送不掉。”
郭自英
正在忙着压缩垃圾的龙河路中转站内压缩垃圾的郭自英从事环卫工作已经20多年,“说实话,现在我已经闻不到臭了,每天都在和垃圾打交道,我家就住在垃圾中转站对面,每天三点多我就起床来上班了,不来早不行,有垃圾送过来,不能让他们等着啊。”
要干就得干好喽
霍山县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山上,43岁的胡坤友熟练地操作着压实机,来来回回地将清运车下卸下的垃圾一层层轧实。
“从早晨六点到下午六点,我们每天平均要处理35车,近150吨垃圾。按规定,我们这儿每层垃圾厚度应控制在1米以内,所以我们经常要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才能喘口气。这两天天气冷还好点,要是夏天来,苍蝇乱飞,气味熏人。最怕遇上连阴雨,垃圾场上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湿溜溜的,黏糊糊的,就像个散发着浓浓恶臭的大沼泽,干活时脚都提不起来。下班后,衣服、头发甚至鼻子里都残留着垃圾的恶臭味。”胡坤友边说边摇头。
“这都不是最难的,我们这儿本来有37户人家居住,因为建垃圾场而迁到别处了。每到清明,他们回乡祭祖扫墓时,周边山上到处都是放鞭炮、烧纸钱的。我们这个填埋场可沾不得半点火星。所以那一段时间,我们天天都要和那些人讲道理,晚上也要巡逻好几遍,遇上不理解的我们还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说到这儿,胡坤友一脸无奈。
“原来那个旧垃圾填埋场已经满容量封场了,今年准备将它绿化改造成一个风景点。这个新场是我们县的重点公益环保建设项目,总投资5356万元,总库容140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150吨,预计使用年限15年。要知道,咱们城区几十万人的生活垃圾,最终可都要拉到我这儿来作无害化处理啊。”老胡说起他的垃圾场满是自豪。
枯燥繁重的工作、恶劣危险的环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垃圾填埋场工作人员大部分患有皮炎、湿疹、咽喉炎、关节炎等疾病,但他们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找机会调离。“哪个不想穿得体面点,干得轻松点啊?可哪样工作都得要人干,咱们要干就得干好喽。”直率的老胡说出了大伙的心里话。
“80后”垃圾工
消杀、压实、铲平、卫生填埋、现场车辆调度,天还没亮,霍山县垃圾填埋场工人的一天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了,忙完这之后是查看渗滤液处理站、排查雨污分流膜有无损坏、护膜及压膜沙袋是否要施工、导气石笼是否需要连接等等,化验人员开展一天的取样化验工作。大风大雨等特殊天气,还要严防死守火灾、漂浮物及渗滤液污染。
何家远
“为了防止垃圾渗沥液流到覆盖膜表面来,我们还要用水泵把这些地表存留水抽走,如果雨污不分流的话,那后期的处理成本就太高了。”戴着近视眼镜的何家远是这里的技术骨干,他站在巨大的填埋坑底向我们介绍。为了防止大风把覆盖膜吹起,必须用特殊的热塑焊枪将相邻的两张膜焊接在一起。那就得由几个人合作,两人腰间系上安全绳,一人操作焊枪,一人帮忙整理塑料焊条,沿着那近30米的陡坡,边焊边下,直至坑底,再上到坡顶焊接第二条缝隙。整个工作场景像极限速降一样惊心动魄。
解云龙
解云龙这会儿正发挥他的“体重优势”,双腿扎着马步,稳稳站在垃圾坑顶,双手紧紧拉紧那根系在同事腰间的安全绳,一刻也不敢大意,他的活可一点也不比下面操作热塑枪的何家远他们轻松。“就是谈女朋友有点难,我们长年到头工作在这里,除了荒山,就是垃圾,周边居民都迁走了,别说女孩子了,就是连老百姓都看不到几个。”解云龙说这话时还有点腼腆。
日清运垃圾500吨
“我们生活垃圾填埋场服务大约有25万人,除城区外,但家庙、与儿街、佛子岭镇等周边乡镇生活垃圾,都将逐步纳入新场统一处理,我们以后建立“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胡坤友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们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9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你看我们乡村搞个绿荫红柳、青墙黛瓦,美好乡村建设得像画一样,这里面也是有我们一份功劳的。”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目前环卫部门承担771.6万平方米道路街巷清扫保洁任务,并对城市中心区300万平方米主干道进行洒水除尘;现投入使用的清扫清运生产车辆为44辆、垃圾中转站18座,日清运垃圾500余吨,处理量为600吨/天(处理区域外垃圾100吨)。“现在我们对于城区繁华路段都采用‘桶装车载’模式收运垃圾,解放中路、皋城西路、梅山路等道路两侧安装了140个240L标准垃圾桶,使用‘桶装车载’收集垃圾,整个收运过程垃圾不见天、不落地、不滴漏,在减轻工人运送垃圾劳动强度的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垃圾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进一步缓解垃圾处理压力,我市还建设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采用BOT(建设—运营—移交)的特许经营方式,总投资为2.5亿元,由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对城区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厂占地面积80亩,总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600吨,二期建设将依据六安城区人口的增长情况和垃圾清运情况,年垃圾处理量21.9万吨,配置一台600吨/日的垃圾焚烧炉及烟气净化处理系统,发电机装机容量为一台12MW机组,年可售电量0.6亿千瓦时。
心似莲开
如果说,每个城市的生活,就像一首宏伟的交响曲,那么,余自勇和他的同事们则像乐谱上的音符。尽管音符是那样的微小,那样的普通,可他们却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发出了悦耳的音响。夏天,滚烫的垃圾堆,发酵产生的气味恶臭刺鼻、蚊蝇的叮咬、强烈阳光的照射,冬天,气温经常达到零下,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站就是半天,手脚冻得僵硬生疼。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他们坚守在自己平凡工作岗位上,宁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为这座城市的整洁和美丽忙碌着。
身处脏臭累,心却似花香。大多数时间,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漫步在干净的道路旁,会感叹城市很美,生活很好,却忘记了是谁让这座城市如此干净美丽,让生活如此美好?是环卫工人,用一把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是垃圾运输工,用一辆辆车运出了城市的整洁;是垃圾填埋工,用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当人们还在餐桌前品尝可口的早餐,环卫工人的勤劳已经唱和着绿荫里婉转的鸟鸣在忙碌,料峭春寒中,马路上最早出现的是他们的身影,严冬降临,这个城市最早起来的依然是他们。可以说,我们能享受洁净美好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他们在自己平凡而卑微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日日坚守。
很多时候,我们如同井底之蛙,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为苦累的工作抱怨,为淡漠的人情哀叹,为没有激情的生活所磨平。那么,请多想想他们,这群以垃圾为伍的人,脏臭的环境并没有让他们抱怨,艰苦的环境没有让他们退缩,勤劳朴实的性格,善良淳朴的人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火热的正能量,这些都在他们心中。正所谓,心似莲开,清风自来,即使身处泥淖,他们也仿若莲花,依然有颗金子般的心,即使环境艰苦,他们也依然有着淳朴的愿望,干好自己的事,为群众服务。(组稿:宋金婷 陈波 隋文进 陈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