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长寿该怎么吃?长寿老人的饮食吃什么?养生学家和营养学家在大量调查中发现,长寿老人的日常饮食有十大爱好。 
一、喜欢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 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们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荐。《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选用,深受老年人欢迎。 二、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补品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 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很有道理。 三、珍珠玉米当主食 玉米,别名玉蜀黍、苞谷、珍珠玉等,它与水稻、小麦并称为世界三大农作物,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也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没有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医学家研究中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长寿老人的体质看,他们很少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与他们把吃玉米当成主食密切相关。 
四、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 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美国谚言说:“喝奶使骨骼坚。”百岁寿星贝宁,每天喝两杯奶,有时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牛奶营养丰富又比较全面。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牛奶含钙很丰富,吸收率也很高,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核黄素等,这些对老人来说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经发酵后制成干酪,吃干酪可以预防龋齿。喝酸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还能明目、固齿、防止细胞老化等。 五、每天吃一个鸡蛋 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 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 营养学家测定,蛋清中含大量水分、蛋白质。蛋清蛋白有极丰富的氨基酸,且组成比例非常适合人体需要,这种蛋白质在人体中利用率最高。蛋清蛋白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还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能力。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胆碱可改善记忆力。蛋黄含的无机盐、钙、磷、铁和维生素都比较丰富。鸡蛋中含有大量胆固醇,脂肪属饱和脂肪酸。吃鸡蛋过多,会使胆固醇的摄入量大大增加,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危害心脑血管,并增加肝、肾负担。所以,每天吃12个就可以了。长寿老人们从不多吃。 六、偏爱红薯 吃红薯是长寿老人的一大喜好。 老人说:一“红薯是个宝,顿顿离不了。”医学家研究,红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补中,营养丰富;2.宽肠通气,促进排便;3.益气生津,增强免疫;4.含抗癌物质,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医学家说,红薯 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使人体免疫力增强。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诱发癌症。又因红薯中含钙、镁较多,所以能防止骨质疏松症。由此可见,红薯不愧为长寿老人的饮食一宝。 
七、豆腐是老人喜欢的美食 老人们普遍爱吃豆腐。 他们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随息居饮食谱》谓:“处处能造,贫富攸易,询素食中广大教主也。亦可入荤馔。冬月冻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豆腐的功效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于健康和智力发育。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八、崇爱大白菜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爱。 味道鲜美,荤素皆宜,是冬令佳蔬,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有一幅特意的大白菜图,独论白菜为“菜中之王”,并赞“百菜不如白菜”。 老人常说:“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闲。”可见,常吃白菜有利于却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还含有分解致癌物质亚硝胺糖酶。从药用功效说,大白菜有养胃、利肠、解酒、利便、降脂、清热、防癌等七大功效。 九、冬天不离萝卜 长寿老人冬天饮食不离萝卜。 他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写过一幅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就茶”是郑老先生的养生之道。 萝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含脂肪。所含的芥子油和淀粉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萝卜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保健食品。祖国医学认为,它能化积滞、消食积,疗痰咳失音,治吐血、衄血、消渴、止痢、祛头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内热、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并有补益功效。 “萝卜就茶”。吃点萝卜,喝点茶水,能消除燥热,祛体内郁积毒热之气,对恢复精气神有很好作用。萝卜和肉一起炖煮,味道也很好。但不能与人参、橘子同吃。 
十、胡萝卜是老人心爱物 胡萝卜也是老人都喜爱的心爱物。 胡萝卜高含维生素A,有极为丰富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能提供抵抗心脏病、中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胡萝卜素在高温下也很少破坏,容易被人体吸收,然后转变成维生素A,所以能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眼干燥症。胡萝卜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有经验的老人常把胡萝卜切成片或丝同油炒,这样,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达79%以上,切片油炸,胡萝卜素保存率为81%,切片和肉一起炖,胡萝卜素的保存率高达95%。 胡萝卜还有促进大脑物质交换,增强记忆力的作用。读书学习前吃一盘炒胡萝卜丝,有利于巩固记忆。 “灯光可不可以打亮一点,那样大家才可以看清楚我年轻的脸。”这是现年103岁的日本国宝级医师日野原重明演讲前的开场白。 如今,人活百岁已不再是梦,百岁老人们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和丰富阅历,可以为我们上堂生动的岁月之课。日野原重明就是这样一位风趣幽默、笑容纯真的百岁老人。最近,我读到了他的故事,深受启发。他把体检引入日本,并经过20年努力,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成人病”一词,改为“生活习惯病”,唤起了百姓防未病的健康意识,还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安宁医院,普及安宁疗法。作为知名畅销书作家,他每年有超过100场演讲,需要频繁出国工作,但仍在103岁高龄时坚持每周抽一天时间给患者看病。 为捍卫自己的健康,这位老人有很多维持百年的好习惯,而且凡事好奇,什么新事物都想挑战,90岁开始学习水彩画、音乐指挥、训练肌力……从老年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正是老年人“乐活”的关键。在那次演讲中,日野原重明分享了他百岁人生中的五大体会,我认为值得每一位老人学习和借鉴。 人生不只是活着,更要好好活 日野原重明说,自己在65岁准备退休那年遭遇了劫机,被解救后平安生还,他便把接下来的人生看作别人赋予的,认为只有快乐地度过,才对得起别人的付出。此后,他每天一睁开眼都会尽全力去活,什么事都想尝试,身体也开始更多地动起来。 他这种心态积极又阳光,是对自己愉悦的接纳。其实,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只要明确面对生活的态度,就不会再被鸡毛蒜皮的琐事困扰,才能把重心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少了抱怨和绝望,多了活力和动力。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积极的心态比运动更能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接受过积极心理暗示的老年人不仅在行走、保持平衡等方面表现更好,还能强化积极的自我认知,削弱消极的衰老想法。 向所有偶然学习 日野原重明紧跟潮流,有自己的社交网站且常常更新,用他的话说是“永远做新的事,就永远不会老”。选择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多数得于偶然,比如日野原重明看过一本好书,就有了把它改编成音乐剧的想法,于是88岁时成了剧作家。当他患肺结核卧床休养时,因为无聊在白纸上画起五线谱,那一年便学会了作曲,并发现了音乐疗法。这一点我们身边很多老人就做得远远不够。有些人总是把“老了”、“不中用了”挂在嘴边,这会成为拒绝接触新事物的借口,阻挡了自己终身学习、发掘潜能的可能。老年人也要向世界热情地张开双手,多认识新朋友,做没有做过的事,体验不同的生活,那样才能越活越年轻。 维持30岁的体重和腰围 日野原重明从30岁至今一直维持着60公斤的体重。他秘诀的头一条就是健康饮食:每天早餐喝一杯果蔬汁,并在里面放匙橄榄油,这种自制饮料既能稳定胆固醇,又能补充能量;然后再喝一杯加了大豆卵磷脂的牛奶,吃根香蕉,配杯咖啡。他午餐饭量很小,只吃几片饼干及一杯牛奶。晚饭相对丰盛,每周吃两次没有油花的牛排,其余5天选择鱼类,再搭配一大盘蔬菜,如莴苣和花椰菜。日野原重明强调,饮食上不用太苛刻,今天多吃一点,过几天少吃一点就好。但需要坚持的准则是,每餐比八分饱再少吃一点,而且要少吃甜食。运动方面他从来不偷懒,尽量给自己多创造锻炼的机会,比如坚持不搭电梯,走路常两步并成一步,每周雷打不动地跑步等。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体质不同、身体状况差异也很大,应量力而为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固定下来形成好习惯。 拥抱梦想 日野原重明从没放弃的梦想是世界和平,尊重生命。他每个月都会去各个小学演讲,和小朋友们进行关于“生命”的对话,把珍惜生命的想法播种在孩子心里。 其实,正如日野原重明告诉我们的,梦想从来不分年龄、不分阶级,任何人都值得拥有,它可大可小,五花八门。每个人心里都应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梦想,一个叫实践,相伴而行。有了这对奔向蓝图的翅膀,心里才有希望和依托,才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一个长寿梦,就要从每天的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慢慢实现。对生活相对枯燥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实现”更重要,子女和老伴应时常鼓励,不要以“不切实际”的评价打消他们积极的念头。 活出死亡 作为一位看尽生死离别的医生,日野原重明在1983年写了《如何活出死亡》一书。他领悟到“医生不只是要挡在疾病前面,更要有与患者一同承担死亡、面对死亡的勇气与感性”。于是,他积极推广安宁照护,陪伴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给他们提供身、心、灵的全面照顾,让他们安静、有尊严地逝去。他认为不怕老、不怕死,才能活出光彩。但在思想观念较传统的国人眼中,“死亡”二字是不吉利的,真要面对时就会无法克制地恐惧、伤感。我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要学会接受身体在衰老的事实,像日野原重明那样“活出死亡”。现在比较流行的死亡课程,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死亡观,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死,鼓励人们通过正视死亡来更加珍惜生命、珍爱健康,学会感恩,并获得勇气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