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能不能麻烦把电动车停靠在道路一边再买早点,这样也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你好,为了不影响早晨上班高峰期道路通行,你可以坐在车里把钱给我,我帮你买早点。”……近段时间,很多住在市区望城岗街道东苑社区的居民会发现,早晨7点至8点,社区里有一批老年人,戴着“东苑社区志愿者”袖章,在小区内的主干道指挥着交通,并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进场等进行宣传,他们就是东苑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
这支活跃在社区的“爷爷奶奶”级别的志愿者服务队,年龄最小的有60岁,年龄最大的已有82岁,大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认为办点好事比做什么都强。他们通过组建各种服务队,帮助解决社区里繁琐的家长里短。
说起队伍的成立,身兼社区老年协会会长、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的甘家音告诉记者,自小区成立以来,慢慢组建了社区老年协会,不少老年人常在一起打太极拳、做健身操。2010年,趁着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小区内的16位老人成立了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退休前在单位有一定的威望,处理社会事务,调节矛盾纠纷,组织社会活动上,有很好的优势。第一次开展志愿活动时,几名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量血压等医疗保健服务,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这增强了大家热心公益的信心。
随着小区慢慢变成一个成熟的社区,老年志愿者们需要做的事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积极与街道、社区对接,参与社区管理。从维护小区环境卫生、到义诊、再到宣传相关政策、维护早高峰交通秩序,每一项都包含着老人们的心血。甘家音说:“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不定期开会,安排近一段时间需要做的工作,然后分派任务。”这次,由于小区外的道路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进场,为了缓解周一至周五主干道早高峰时期的拥堵,同时宣传工程开展情况,他们特意制订了值班表,从8月17日起,一天一个小组,每天早晨6点半集合,分配路口和任务后,7点准时“上岗”,8点“收工”,开会总结当天的工作,并把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退休前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退休后我干的仍然是老本行的活儿。”身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吴文琳告诉记者,成为志愿者后,她经常和其他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在社区里开展义诊活动,为居民量量血压,普及一些保健常识,事情虽小,却温暖人心。
今年75岁的王邦康不仅是一名老年志愿者,还在社区老年协会和小区业委会“任职”。在老年协会,他主要是做精神文化宣传,而在业委会,他则参与到社区管理的很多小事当中,比如看到居民随意晾晒等不文明行为,他组织会摄影的老年志愿者拍下来,并督促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我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情理之中的。”问起为什么为社区奉献这么多时,老人们一个个这样回答。
在像甘家音、王邦康这样的老年志愿者的带领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增加到22位,义务服务范围也逐渐扩大,他们通过自己的“所爱”、“所为”,将业主和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社区大家庭营造更美好、舒适的环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居民支持。社区环境比以前改善很多,社区工作者也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他们了解到社区内发生的事。“这些老人为社区减轻了工作量,看着他们那么热心地为社区服务,我们心里很感激。”东苑社区工作人员说。(记者 康家佳)
采访札记
生活中爱心志愿者,不仅仅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其实还有老年志愿者们,他们在奉献中实现老有所为。
饱经沧桑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犁痕,灰白的双鬓彰显着生活的磨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群人,退休了发挥余热,愿意用自己常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居民服务,无怨无悔,实践着老有所为。老人们令人钦敬,他们用点滴行动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不求任何回报用心帮助他人,用凡人善举为社会汇聚爱的光芒。
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采访中,老年志愿者们表示,非常享受义务服务的过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完善自我,在奉献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与年轻志愿者相比,老年人志愿服务更有实效性,也能够形成长效机制。只要找到合适的出口,老年人同样可以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