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城县桃溪镇206国道旁,破圩后的洪水冲刷着大地。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项春雷/摄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自6 月30 日晚上7 点开始,舒城县普降大到暴雨,7 月2 日下午5时许,该县桃溪镇丰乐河孔圩村段发生破圩,“撕裂”的口子达30多米,汹涌的洪水朝孔圩、红光、四圩、枣林四村扑去……同日,三河镇丰乐河超1991 年以来最高水位,桃花岛堤坝低洼处陷入危机……
昨天,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深入舒城孔圩破堤处等重受灾地区,直击抗洪抢险第一线。
昨日,舒城。新安晚报航拍的画面显示:国道206被大水淹没后中断。周边的一些村庄和建筑也泡在水中。救援人员驾驶冲锋舟进行搜索,确保人员安全。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项春雷 摄
洪水破圩,多个村庄泡水中
昨天下午1 时许,记者来到舒城县城关镇高塘村,一听记者要到一河之隔的桃溪镇,很多村民直摆手。“过了高塘村就是水灾的‘核心’地方了,你去不得!路被淹掉了。”村民高先生说。
记者坚持来到该村丰乐河桥,果然发现一片浑浊的洪水已将道路淹没,桥头竖着一块告示牌,让过往车辆绕道。通过航拍记者发现,从桃溪中学往丰乐河下游的村庄里,不少房屋都泡在水中。
当记者沿着206 国道来到桃溪镇孔圩村附近时,发现警方已经在路上设置了多道警戒线,提醒过往车辆绕道行驶。在206 国道桃溪镇农科所附近,大约有1 公里的路段被淹没在洪水中。记者启动航拍机发现,国道周围一个砖厂已经被淹了,一个垃圾中转站的围墙几乎快被没顶了,这段国道周围的村庄都被淹没,有的住房只露出了屋顶。
舒城县ZF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6 月30 日该县就连降暴雨,7 月2 日下午4 点左右,孔圩村丰乐河段小郢涵口处发现管涌,县ZF当即组织400 多名干部群众展开应急抢险;可是水势过大,一个小时过后,孔圩段发生破圩,开口达30 米左右,水位落差近4 米,开口流量达450 立方米/秒。桃溪镇孔圩村、四圩村、红光村、枣林村受到了洪水的袭击,当夜6000 多居民被紧急撤离。“206 国道有两段路被水淹了,一段是G206K095+600 到K1096+600,这段被淹的道路有1 公里长。”舒城合安路养护项目部经理余强告诉记者:“另一段是G206K1108 到K1108+100,这段被淹的路有100多米长。为了抢险,我们道路养护的人员都来了。”
舒城县重阳村,很多居民被困家中。本报记者项春雷/摄
自制木筏,摆渡被困众乡亲
昨天,在舒城县重阳村,村民的房子虽然离公路只有100 多米远,却被一片洪水隔开了,很多老人小孩就在门口,望着公路上的过往车辆。记者蹚水接近村民王林的住房后,看到水中“泡”着一辆小型货车。“你当心,不要掉到深水区了!”王林远远地提醒记者。虽然在王林的指点下记者从水浅的地方走过,可水仍然淹没了记者的大腿。
记者赶到王林家里时,一家人正在忙着转移被水浸泡的大米。王林摇出了一个用汽油桶和门板制成的简易木筏,把来家里避灾的亲戚接到了家中。“7 月2 号这边就成这样了,重阳村被淹的大概有6、7 户,现在我们的生活真成问题,我和亲戚想了半天,就用门板做了这么个木筏,现在被困的住户我都能帮他们摆渡出去了。”王林开心地说,他成了6、7 户被困居民的义务摆渡人,运米、运菜、救人,这个木筏“立了大功”。
损失惨重,兄弟俩从头再来
高塘村与桃溪镇隔着一条丰乐河,丰乐河水位迅速上涨,河边何成荣的养牛场受到了冲击。当记者来到何成荣的养牛场时,何成荣的妻子正在齐腰深的水中进进出出忙碌着。
养牛场的地势很高,牛栏里已经没有牛了。何成荣又将餐桌等家具垫得高高的。老夫妻俩仍然不愿离开养牛场,就在水中生活着。“10多年前,我们就在河边办养牛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啊!”何成荣说,7月2日,当洪水侵袭到养牛场后,他和爱人把场里的十几头牛全部赶到高塘村地势较高的草场去了。随后,他们又回到了养牛场里生活。“高塘村地势很高,又有这么多人在抢险,我想很快水会退掉的。”何成荣说,水退之后,他会把牛重新弄回来,继续他的养殖事业。
离何成荣的养牛场不远,是他弟弟何成全的家庭农场。昨天,这个偌大的农场已经被淹得只剩下两排屋顶,一片桃树林在污水中露出满是污泥的半截桃树。“3 年前我和妹夫一起办的这个农场,有3 个鱼塘、3 亩桃林,还有40 多只羊、10 几头猪,很多羊在今年8 月就要生羊羔了。”何成全抹了一把泪说:“结果一场洪水,我和妹夫啥都来不及拿就跑出来了。我们想尽办法弄了一条小船,把农场里大部分羊和猪抢救出来了。10 几只刚生下来的羊羔还有那么多的鱼、熟透的桃子、好多鸭子,都葬送在这场洪水里了。”何成全说,虽然这场洪水让他至少损失20 多万,“但我们还要从头再来。”
风雨同舟,四世同堂渡难关
除了桃溪周边王林和何成荣等几家外,桃溪镇孔圩等4 个村的村民都已经紧急转移到了安置点。昨天下午4时许,在龙舒小学安置点,记者见到了一个“四世同堂”家庭。
“村里的二层楼被淹得只剩这么一点了。”54 岁的卞朝才比了一个两寸多高的手势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村里岁数最大的,已经90 岁了。“和我们一起转移出来的,还有我的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子。”卞朝才指指怀里熟睡的小孩说:“我孙子到现在只睡了两个多小时啊。”卞朝才说,他一家四世同堂来到安置点,有10 几口人。为了照顾这个大家庭,安置点工作人员在昨天下午特意给他们找了一个大房间,让全家人一起生活。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