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小伙伴们,你们好吗?
小编感冒了,这次不知道怎么搞的咳嗽了好几天一直没好。在病情的最开始阶段,小编本着:能不吃药就不吃药的“扛病”精神!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吃药!但是没扛住…….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昨天去人民医院看病了,见到门诊医生小编就主动“请针”,结果被医生满口拒绝,只开一口服药。
“输液见效快的观念不少人已根深蒂固。”医生感叹,坐诊时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挂水的患者。比如一些患脑血管病的老人,他们认为输液可以预防脑血管病复发。更无奈的是,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甚至为此拍桌子。像普通感冒、腹泻、咽喉炎……这些的常见病,医生是不建议输液治疗的。 目前,全国多地门诊取消输液了,虽然,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截至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还有不少省份、地市的医疗机构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此外,还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医疗机构都在逐步明确限制门诊输液的政策。
过度输液有什么危害?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本是基本的医学常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然而在国内的许多医院里,输液往往成了“最简单快捷”的首选给药方式和治疗常态。早在2009年就有数据显示,每个中国人1年里挂8个吊瓶,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液量超过100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每10个门诊患者中有3人被输液,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医疗机构要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静脉输液。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的情况下使用静脉输液。 这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