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523
  • 回复8

[原创] 桐城小花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L小语 于 2010-10-7 13:20 编辑

昨和河北秦皇岛的朋友聊天,提及“桐城小花”,对于桐城,我的头脑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知是安徽的一个小城罢了。努力在记忆力搜寻,才想起多年前在合肥一个玩具厂打工的时候,同宿舍有一个来自桐城的小姑娘,现在想起那时候的小来,如今恐怕也和我一样已入中年,那时我们年龄相仿,不过十几岁,豆蔻年华,不读书却是打工了。记忆存放得太久,又不深刻,无论我怎样的搜寻,也只想起那个桐城工友说话节奏很快,她听不懂我说的六安话,就像我听不懂桐城话一样。相处没有几天吧,后来父亲接了我回家重新读书,便永远不知了她。在以后的岁月中,有很多舒城、庐山、芜湖、滁州等地的同学或者朋友,竟然没有一个是桐城的。

   桐城小花,这几个字看起来就很有味道,一看就想知道她的蕴涵。朋友又问,知道张廷玉否?张廷玉是历史人物,当然知道了,便说,桐城小花因张廷玉而得名,这大概属于趣闻轶事一类的吧。这一点不能满足我的知欲,便去网页上找了。哈哈,很多,很有名气!

       桐城小花,涵义可以分两层:一是茶的名字;二是特指“桐城小花”现象。

   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桐城市地处皖中,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拔4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桐城风物记》:“茶,凡山园皆有种者,唯……龙泉庵中茶(大关古洞崖)产于云雾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山孙氏椒园茶亦佳。”。。《皖志述略》(417页)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采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茶’。”

   

    读完这些诗意的介绍,谁都想喝一杯桐城小花吧。舒城也有“小兰花”,只是我是个俗人,只管喝却品不出不一般的茶味来。



   桐城小花,还指桐城辞赋一种特殊的体式,主要创立者,是辞赋家---陈秀冬。当代诗人,词作家,女辞赋家,辞赋文化活动家。笔寒池青莲。被赋坛誉为“桐城赋花”,或“桐城小花”。著有《陈秀冬赋集》。其中【黛玉赋】、【刺桐赋】、【永春赋】文学价值颇高。

    陈秀冬,辞赋风格,继承了桐城赋派的精髓,如同桐城茶叶一样清香四溢。读来,文化的历史积淀,氤氲在桐城文化的基因里,所以学界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地理人文现象概括为---桐城小花现象。“桐城小花”,指“桐城赋花”才女寒池青莲。桐城市地处皖中,是中国文学史上国学流派--桐城赋派发祥地,历代英杰名士群星璀璨,素称文化之乡。桐城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因此,丰厚的桐城文化,也迷恋了许多美女作家投奔桐城赋派门下。因网络国学运动的兴起,在潘承祥先生领导下,历史性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国学流派---中国桐城赋派。在桐城赋派作家群里,辞赋成就最高的是闽泉辞赋作家、诗人---陈秀东女士。

     还有中国桐城词派。桐城小花创造了中国桐城派的之后的“桐城梨花体”,进一步形成了中国桐城词派。如此跨越两个文学流派的作家,在桐城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当代新古典主义文学中也是极为罕见的。青莲最为突出的文学成就是辞赋领域,她写了一系列辞赋精品,如《刺桐赋》、《永春赋》、《关东桥赋》、《茶赋》等等。这些辞赋“美文”在国学界引起了轰动,其声望简直可与“国学辣美”白鹿鸣媲美矣!因此,著名辞赋家锡东刀客评价:“寒池青莲,是当代文学女性的杰出代表,是当代的李清照。”。其辞赋作品摘录一段如下:“周有群山环抱,千载常青之荫;内伏银川玲珑,万世不涸之泽。夫东关古桥,不愧邑之瑰宝。"古通仙桥" ,额迹古朴劲苍。"睡木沉基",枯期水清基现。长二十六丈,宽一丈有八。石条为墩,齿牙交错,青砖砌脊,雕榜金桷。飞檐重叠,如翼高翅,华木彤丹,曲栏斜槛。鳞瓦参差,檐牙高啄,砌砖为路,椅列两旁。鬼斧神匠,巧夺天工。山秀而衬以桥峻,峰环而伺以势雄。长龙傲卧波,双轴出灵溪。两山排翠闼,一水带青罗。远而视之,古榕掩映,列虹影于中天;近而观之,碧波万顷,吐蜃气于淙潺。学本三载得葺峻,通仙桥上戏官差。垂虹浑势,斧工环伺,孤廊兀立,傲岭雄关。环绕四原,耸立桃谷里。风雨驰骋,仙岸一脉涵。桐城小花,最经典的辞赋是寒池青莲的【茶赋】:“自古泛今,茶道兴盛;茶道精神、纯雅礼和。纯为其本,雅为其韵,礼为其德,和为其道。吾弱年居於乡野,家栽茗茶已成园;每至新茶制得,故常邀朋约友,品茗论古谈今;茶性宁静、如潭秋水、洁净高雅、除烦去腻、清心明目、提神益思。新香嫩色,淡绿微黄;煎香烹雪,雀舌蝉膏;悬壶高冲、春风拂面、每相品之,欲为所赋。然俗事卒卒,此志无以就;今适逢返乡,见其春色满园,灵牙吐绿,黛叶点点;顿感舌底生津,提神益思,尘虑皆净;一时百感,逐以赋之。山灵五岳秀,茶称瑞草魁;中国名茶,花色品目繁多,形色各有千秋;观音香茗,饮之佳品;而此茗清香异於它者,能还童振拓扶人寿也;群踵而植,锺厥而生;弥谷披岗,一望皆是;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吸天地之灵气;孕日月之精华;从卷绿叶,枝枝相连;木兰堕落花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观音初成、沈重壮结、青蒂绿腹、沫成华浮、状如蜻首、色泽鲜润。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味馥郁而甜鲜;形卷曲而壮结;汤色黄而清澈;茗香溢,尘烦涤。玉杯生液、金瓯泛花。质润喉而明目;虽玉液而可轶;斯味馥郁甘醇,则色鲜碧清沏;非精语所能陈之;非良言所能悉之;闻其味而忘作,品其醇而涤烦;实乃茗中之极品也。文人墨客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文人嗜茶,不可无或缺也;文人于茶,乃精神之粮耳。古诗云: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佛门嗜茶、尚茶之风普及。禅茶一味, 涤净心灵之凡。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有诗曰: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香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文正范公对茶悦,东坡煮水功亦深。馀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把茶赋。

   

    这些介绍真够长的,因为喜欢读这些句子就不舍得减去了。其实,桐城小花也好,各大名茶或者没有名气的茶也罢,在我这个普通人的眼里,就是茶,一种生活中的饮品罢了,但在那些感知深厚的文化人的认知里,便是道了。

         我有一友是国学爱好者,批评我读日本秋月龙珉关于禅学的书,并劝慰我说“读一点史书,了解一下吾国向往之制法;读一点古代散文,体味一下吾国优美之文辞。此二者,国学之大要。若是想粗粗地了解一下,可粗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或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满腹经纶的他,只是不知这些书我是读不懂的,只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读读令人愉悦的文字罢。如这桐城小花,因喜欢就拿来读以求更多的了解和理会,也算是没有负他一颗关怀的心了


                                                                                          
六安论坛
发表于 2010-10-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本真人 于 2010-10-7 14:09 编辑

smilies1::902:smilies1::902:
初闻别有风味,再尝沁人心脾,读罢韵味犹存~~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品桐城小花,回味无穷!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恐慌  跟不上小语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来越有才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看《中国哲学史》到第19页,学术的东西不是太难懂但那难读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开始想成舒城小兰花了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0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 ⊙ o ⊙ )啊!(⊙o⊙)哦

今天真的要灌水了!

占个位子!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人倒很少喝桐城小花,安庆人大多数喜欢喝,岳西翠兰,霍山黄牙,黄山毛峰

连人一起送了吧~smilies1::892:
六安论坛
回复 鲜花 臭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