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谨言慎行要牢记
对网上各类“博眼球”信息
广大网民
加强鉴别、识别,关注权威发布信息
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2024 年 7 月 16 日,吴某某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虚假视频,该视频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不良影响,扰乱了网络秩序。金寨县局南溪派出所经过严谨查证,确认了该视频的虚假性质。
2024 年 7 月 17 日,南溪派出所依法对吴某某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网络谣言从何而来? 网络上造谣传谣层出不穷,一些造谣者为了利益不惜捏造谎言,炒作事件,通过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颠倒黑白、偷换概念、混淆时态等方式,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这些行为不仅侵害公民切身利益,还严重扰乱互联网公共秩序。
网络谣言有哪些特点? 01 来源模糊 隐蔽性强 网络谣言的信息来源不明确,通常以若干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的形式再配上特定的文字出现,图片和视频往往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只有事件本身,造谣者往往就是借助这种模糊不清的信息断章取义地博取“吃瓜群众”的眼球。
02 传播迅速 影响力广 当今社会谣言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谣言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裂变式传播,快速广泛地抵达受众。成本低,速度快,一张图片或者一个视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影响十分广泛。 03 内容荒诞 蛊惑性大 标题往往涉及我们当下的生活,容易吸引眼球,危害性极大。等真相浮出水面时,许多网民已经上当受骗。
法律科普 0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0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0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