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755
  • 回复0

[六安事儿] 六安一网友下高铁前写出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4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当高铁呼啸着穿过大别山的隧道,手机信号如调皮的精灵,先是隐匿不见,紧接着又猛地跳跃出来,此时,金寨人心里便涌起一阵温暖——家,近在咫尺了。

微信图片_2025-08-04_101052_239.jpg

    金寨的夏天,是一幅交织着炽热与温情的画卷。夏日傍晚,暑气稍稍收敛,金寨的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车站外,“接金寨老乡”的纸牌在微风中轻晃,那是家的信号;路边摊飘出板栗烧鸡的香气,混合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弥漫在空气中;村口老槐树下,奶奶揣着土鸡蛋,脸上的皱纹里满是对孙辈的期盼。这些画面,如同深深烙印在金寨人灵魂深处的符号,是割舍不掉的乡愁。
微信图片_2025-08-04_101048_349.jpg

金寨的夏天,充满着童年的欢乐与红色的记忆。还记得小时候,夏日午后蝉鸣阵阵,我们会偷偷溜到树林里捕蝉,那一声声蝉鸣,仿佛是夏日最欢快的音符。傍晚,大人们在院子里摆上凉席,一家人围坐。孩子们仰望着星空,听长辈讲述红军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8-04_101044_647.jpg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金寨儿女怀着坚定的信念,奔赴革命前线。“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金寨牺牲了十万儿女,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是当之无愧的“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这里的山叫“将军山”,河叫“红军河”,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牺牲,每一块石头都铭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军战士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故事,像一颗颗火种,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热情,也成为金寨人心中永远的骄傲。
微信图片_2025-08-04_101041_350.jpg

有人说金寨“偏”,可正是这份“偏”,守护着最纯粹的乡情。城市里的霓虹灯再璀璨,也比不上老家院子里那昏黄灯光的温暖;外卖里的美食再丰富,也抵不过奶奶亲手做的绿豆汤。那些背着行囊离开的年轻人,无论走到哪里,“金寨”二字都深深刻在心底。在异乡的夏夜,当闷热的空气让人烦躁,只要想起金寨的夏夜,想起那片红色的土地,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听到一句“你也是金寨的?”,眼眶总会不自觉地发热,那些关于金寨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
微信图片_2025-08-04_101038_517.jpg

如今的金寨,传承着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路修到了家门口,旅游和特产闻名全国各地。但大山里的金寨,依旧保留着那份独有的宁静与温馨。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洒下,鸟儿欢快地歌唱;傍晚,村子里炊烟袅袅,老家人那句带着浓浓乡音的“你吃饭了拜?”“搁俺家吃一点”,依旧在耳边回响。无论你在繁华都市的写字楼里忙碌,还是在遥远的异乡为生活奔波,总有一盏灯,在大别山深处为你亮着。
微信图片_2025-08-04_101034_378.jpg

老家金寨,是我们闯荡世界的底气,也是我们永远的退路。累了可以回来,山路再蜿蜒,也能指引回家的方向;离家再遥远,也有温暖的归途在等待。因为根在这里,心便有了栖息的港湾。
六安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点击查看